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红城 / 乌兰浩特概况
乌兰浩特概况

  乌兰浩特,蒙古语意为红色的城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处于大兴安岭南麓、科尔沁草原与松辽平原接合处。现为中共兴安盟委、行署所在地,是全盟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中心,全市土地总面积2353.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4.3平方公里,截至2024年1月,总人口322529人,其中少数民族人口129378人,占总人口的40%。乌兰浩特市辖乌兰哈达、义勒力特、葛根庙、太本站、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镇,兴安、和平、胜利、都林、爱国、铁西、五一、城郊、新城、天骄等10个街道办事处,绿色产业园、物流园区、葛根庙开发区等3个园区。

  乌兰浩特市原名王爷庙,因清朝第三代札萨克图郡王鄂齐尔在此建立家庙而得名。1947年5月1日,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政府在这里成立,同年12月,王爷庙改称为乌兰浩特市。1964年7月,取消市建制,隶属于科右前旗管辖,但对外仍称乌兰浩特市。1969年8月,乌兰浩特随科右前旗划归吉林省白城地区。1979年8月,又划归呼伦贝尔盟。1980年7月,经国务院批准恢复乌兰浩特市建制,隶属于兴安盟,并被确定为甲级开放城市。2007年,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为革命老区。

  乌兰浩特市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北部为山地,南部为冲积平原。境内水资源丰富,洮儿河、归流河、二道河、阿木古郎河4条河流,其中洮儿河、归流河年径流量分别为8.9亿立方米、5亿立方米,洮儿河上游察尔森水库最大蓄水量13.6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乌兰浩特市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平均海拔263.6米,年均气温5℃,年均降水量442.6毫米,年均日照2875.8小时,无霜期139天。

  乌兰浩特市交通便利,111国道、302国道、省际大通道贯穿市区,至阿尔山一级公路、至白城高速公路绕城而过,开通了直达北京、天津、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城市的客运和旅游列车,2017年,开通了长白乌快速铁路,开启了转换时空的动车时代。乌兰浩特机场开通了至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呼和浩特、哈尔滨等17条国内航线,地空联动的立体交通网络比较发达。

  乌兰浩特市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有成吉思汗庙、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民族解放纪念馆、葛根庙等历史文化和民族宗教旅游景区景点。

  作为兴安盟的中心城市,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政策机遇,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历次全会和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兴安盟中心城市地位为根本,以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新兴县域经济体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之路,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

  作为兴安盟中心城市,近年来,乌兰浩特市紧紧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政策机遇,坚持以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以强化兴安盟中心城市地位为根本,以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新兴县域经济体为目标,坚定不移地走科学发展、富民强市之路,经济社会呈现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态势。获评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市、全国健康促进市、国家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市、国家级妇幼健康优质示范县、全国电商示范百佳县、全国首批节水型社会建设达标县、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单位、全国群众体育先进单位、自治区级农畜产品质量安全县,两次获评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特别是在庆祝自治区成立70周年活动中,中央代表团给予“红城更宜居”的高度评价,让全市各族人民欢欣鼓舞、倍感振奋。

  2023年,地区生产总值完成 223.3 亿元,同比增长6%,固投增长5.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4.2%;社零额增长3.7%;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11亿元,增长1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完成39亿元,增长11.2%;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42191元、24259元,增长6.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