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走进红城 / 文化历史
文化历史

  乌兰浩特,汉语意为“红色的城市”,旧称王爷庙。1691年,札萨克图旗第三代郡王鄂齐尔在今乌兰浩特市区东部修建了家庙,当地群众称为“王爷庙”。三年后,鄂齐尔王带着家庙住持却尔济喇嘛进京朝觐康熙皇帝。却尔济喇嘛是个造诣很深的高僧,在京期间将大量佛经由藏文翻译成满文和蒙文,这对极力推崇藏传佛教的清王朝来说,无疑是一件有功德的事,于是“龙颜大悦”,康熙皇帝封却尔济喇嘛为“巴克西葛根”,意为“国师”,赐王爷庙为“普慧寺”。因为有皇帝的“御赐”,从此,王爷庙作为地名便被叫开。1947年5月1日,在王爷庙成立了全国第一个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政府—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同年,王爷庙改称乌兰浩特,并升格为市,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所在地。

  乌兰浩特市土地总面积2353.5平方公里,其中建成区面积44.3平方公里,辖乌兰哈达、义勒力特、葛根庙、太本站、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等5个镇,兴安、和平、胜利、都林、爱国、铁西、五一、城郊、新城、天骄等10个街道办事处,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葛根庙开发区等3个园区。55个社区、61个嘎查村。截至2024年1月,总人口322529人,是一个集蒙古、汉、满、朝鲜、回等19个民族聚居的大家庭。气候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4.1度。交通和通讯十分便利。铁路有直达北京、天津、长春、沈阳、大连、哈尔滨、呼和浩特、白城和阿尔山的旅客列车,民航乌兰浩特机场能起降大型客机,有至北京、呼和浩特、沈阳、鄂尔多斯的定期航班,公路交通四通八达。

  乌兰浩特市是个美丽的草原城市。她北依秀美的罕山,南望一马平川的松嫩平原,发源于大兴安岭南麓的洮儿河、归流河流经罕山脚下的市区东西两侧,在城南汇到一起后又向远方流去。这座城市背山面水向阳,正所谓“前有兆,后有靠”—罕山为靠,归洮两河为兆,当年蒙古王爷选定的风水宝地确实占尽了风水。有人说,归洮两河好像两条舞动着的巨龙,而罕山恰似龙头前的一颗明珠,是“二龙戏珠”。一个城市有山有水才有景致,才有发展的活力。像王爷庙这样一座城市拥有两条大河,在全国也是不多见的。有山有水的王爷庙因此更显得秀气,更有灵性。

  乌兰浩特市有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历来是蒙东交通和战略要地。巍峨苍莽的大兴安岭呈东北一一西南走向,横亘在科尔沁草原北部,是整个东北地区的北部天然屏障。乌兰浩特市就位于岭南(东)中段,是联系昭乌达盟、哲里木盟与呼伦贝尔盟及黑龙江省的必经之地;在大兴安岭的中段,洮儿河将其拦腰斩断,形成了一条南北纵深达500余华里的大沟塘,而王爷庙正处在这个大沟塘的沟口。从这里出发,向南即进入松嫩平原和东北腹地;向北进入大沟塘,从大石寨向西经桃合木可通锡盟,从五叉沟向西经宝格达山可通锡盟和蒙古国,向北越过兴安岭直通蒙古国,是前苏联、蒙古进入东蒙和东北内陆最便捷的通道。并且,一条长达500余华里的大纵深,在军事上是不可多得的,林海茫茫、草莽深深,千山万岭,曲径通幽,可以藏兵百万,进可攻,退可守,进如猛虎下山,退似蛟龙入海,具有极大的战略回旋余地,是打游击的好地方。所以,王爷庙是处在东蒙地区东西、南北战略通道的交叉点上的,这种特殊的地理位置在东北地区乃至全国都是十分罕见的。

  乌兰浩特市有着悠久的历史和革命传统。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栖息。千百年来,鲜卑、契丹、蒙古等古代少数民族先后生活在这里。后金时期,科尔沁部与后金结盟。1626年,哈萨尔第十八世孙布达齐随其兄奥巴谒见后金国主努尔哈赤,被努尔哈赤赐予“札萨克图杜棱”封号;1636被皇太极封为札萨克多罗札萨克图郡王,同时把布达齐掌控下的诸部及属民合并起来组建札萨克图郡王旗,即科尔沁右翼前旗。长期以来,聚居在这里的蒙古族与汉族等兄弟民族和睦相处,过着祥和宁静的生活。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寇的铁蹄踏上这片土地后,改变了这里的一切。1932年3月,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了傀儡政权伪满洲国。当时的伪满洲国管辖区域包括辽、吉、黑、热4省和东蒙地区。为了加强对东蒙地区这一蒙古人聚居区的有效统治,1932年伪满洲国建立后,日本侵略者就在王爷庙设立了兴安省,辖兴安南、北、东、西四个分省。1934年10月,日本帝国主义在我国东北实行了划小省份、分而治之的策略,先后将辽、吉、黑、热及东蒙地区划分成14省,其中兴安一省变4省,即撤消兴安省,把四个分省直称为省。兴安南省下辖哲里木盟科尔沁六旗和扎赉特旗,省公署初设于郑家屯,1935年迁至王爷庙。1941年又将兴安东、西、南三省合并成立了兴安总省,总省驻地为王爷庙,王爷庙成为日伪统治的中心。这时的王爷庙可说是机构林立,壁垒森严,甚嚣尘上,日本侵略者把这里变成了一座乌烟瘴气的人间地狱。

  抗日战争胜利后,蒙旗各阶层纷纷起来为民族的翻身和出路奔走呼号,特别是大批蒙古族青年学生和青年军官,爆发了空前的革命热情。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以王爷庙为中心的东蒙地区爆发了一场规模宏大、汹涌澎湃的民族解放斗争,并以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立为标志,取得了完全胜利。

  在东蒙王爷庙地区革命斗争最为关键时刻,1947年2月,受中国共产党的派遣,乌兰夫同志率领内蒙古自治运动联合会领导机关和西蒙总分会40多名干部到达王爷庙,筹备自治区政府成立事宜。4月23日,内蒙古人民代表大会在王爷庙隆重开幕。5月1日,选举产生了由19人组成的政府委员会和由9人组成的参议会。选举结束后,大会宣布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正式成立。5月19日,毛泽东、朱德发来了贺电。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的成立,标志着内蒙古人民在政治上的彻底解放,也标志着兴安革命的彻底胜利,内蒙古地区蒙汉各族人民从此步入了一个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共同繁荣的新的历史时期。

  这场以王爷庙为中心的兴安革命,是发生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以蒙古族人为主体、以反抗日本侵略追求蒙古族解放为核心内容、以突出创造性成果载入中国革命史册的,有着自身独有的民族性、反帝爱国性和突出创造性的鲜明特征,它与全国其他区域性革命一样,都是引燃中国革命燎原之势的“星星之火”,是中国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独具特色的光辉篇章。

  在乌兰浩特,我们党把党的领导、民族区域自治政策与内蒙古革命实际有机结合起来,成功地进行了实践,早于共和国29个月成立了省级民族区域自治政权,为以后全国其他少数民族解放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光辉大道。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载入了1954年我国第一部宪法,80年代又专门制定了民族区域自治法,成为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同样重要的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所以说,乌兰浩特是我国少数民族解放的起点、里程碑;是我国民族区域自治政策的首创之地、实践之地、成功之地,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重要位置。

  乌兰浩特市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和历史贡献的革命老区。解放战争时期,这里是我党我军的战略后方和稳固的根据地,为我党我军提供了大量物资,为解放战争战场输送了大批优秀儿女。特别是从这里走出的兴安骑兵一师还直接参加了辽沈战役和辽西剿匪,发挥了特殊作用,立下了战功赫赫。兴安骑兵一师还荣幸地参加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阅兵式。现在我们在开国大典纪录片上看到的参加阅兵式的骑兵队伍就是兴安骑兵一师。乌兰浩特市的建制也随着革命和建设的需要而多次变化。1947年乌兰浩特设市后,1964年撤销,1980年恢复市建制,隶属于兴安盟,现为兴安盟行政公署所在地。2007年乌兰浩特市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认为革命老区。

  作为兴安盟的中心城市,乌兰浩特市是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城市,工业经济基础好,比重大。“十三五”时期以来,乌兰浩特市以优势产业为主导、重点企业为支撑、工业园区为载体,把工业作为发展经济的第一抓手,全力以赴,突出抓好工业重点项目建设,钢铁、卷烟、电力、化工、制药、酿酒、食品、建材、农机制造、农畜产品深加工等传统工业与火电、风电、新材料等新型工业齐头并进,呈现了良好发展态势,对周边地区发挥了重要的辐射带动作用。

  悠久的历史和光荣的革命传统,孕育了乌兰浩特市厚重的红色文化,并与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融为一体,成为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这里有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五一会址、内蒙古党委办公楼旧址、乌兰夫办公旧址、五一广场等内蒙古自治区政府纪念地。城北有缅怀革命先烈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烈士陵园。城郊的古城遗址,则向世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景色旖旎的罕山公园和洮儿河公园,向人们展现着优美的风光和民族特色。置身乌兰浩特,不但能感受到历史和民族文化的厚重,更能目睹现代文明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