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历史规划】乌兰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来源: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21-01-29 16:55

字体大小:A+ A A- 分享: 打印

乌兰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草案)的报告

乌兰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

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草案)的报告

乌兰浩特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栗震宇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乌兰浩特市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完成情况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年,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以及疫情防控的艰巨任务,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和区、盟各项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狠抓“六稳”“六保”各项工作,拼搏实干,攻坚克难,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全市经济在逆势中总体实现平稳向好,社会民生得到进一步改善。

---经济实现平稳增长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177亿元,同比增长0.8%,占全盟经济总量的32.2%,“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2.28%。三次产业比由“十二五”期末的6︰47︰47调整为8.4︰39.6︰52;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10.58亿元,同比增长27.6%;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9.73亿元,同比增长21.5%,“十三五”时期累计完成415亿元。

---工业经济持续发力。在全面抗击新冠疫情的背景下,全市工业企业主动出击、攻坚克难,全力复工复产,烟草、冶金、农畜产品加工以及设备制造企业都实现大幅增长,有效推动全市经济的平稳运行。全年33家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172亿元,同比增长12%,占全盟规模以上工业经济的70%以上。全年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8个,年内完成投资14.5亿元,同比增长69%。京能200兆瓦风电、蒙能电蓄热调峰、白医制药研发中心、山水水泥环保技改等项目建成投产,兴安农垦小麦深加工、森辉印务烟包设备改造等5个项目完成主体工程。搭建了北京工业大学政产学研发展基地,举办北工大—乌兰浩特科技合作交流会,为我市招商引资和科技成果产业化提供了交流平台。中蒙制药有限公司荣获国家工信部“专精特新企业”;顺源农机荣获“内蒙古自治区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比达到8.9%,同比增长2.9个百分点。工业经济在规模和结构上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农业现代化稳步推进。全市播种面积稳定在7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6.16亿斤,同比增长2.3%。落实玉米标准化生产面积30万亩,水稻标准化生产面积15万亩,建立了水稻可追溯体系监管平台,为科学指导“兴安盟大米”种植品质提供科技支撑,农业生产逐步朝绿色化、标准化方向转变。全市牲畜存栏达到33万头只,良种率超过95%,规模化养殖占比达到80%,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备配套率达到100%,全市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5%。设施农业发展良好,温室大棚种植率达到78%,其中90%为蔬菜种植类,全年设施农业实现产销稳定。加强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力度,申报规范化合作社及家庭农场14个。年销售收入百万元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28家,带动农户3万户,农企利益联结机制比例稳定在90%。农牧业朝现代化方向稳步发展。

---消费活力企稳回升。在疫情常态防控以及各种促进消费的政策支持下,第三产业在第四季度实现逆势上扬,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同比下降0.4%,较前三季度上涨了3.6个百分点。全市信息服务、交通运输、仓储、房地产等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达到26家,占全盟总量的87%。全年进出口总额达到1.1亿元,占全盟总量的52.7%。共举办各类消费促进活动230余场,红星美凯龙、欧亚等商业综合体全年销售额排在全区同类行业前列,区域性消费中心定位得到进一步巩固。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全年电子商务交易额实现12亿元,同比增长12%,结合“大国好物”、“爱上兴安”等区、盟两级直播活动,创新销售模式,共带动销售兴安盟大米、科沁万佳酱菜等农特产品1.6万单,进一步拓宽了电商直播新零售模式。围绕电子商务产业发展,通过整合资源及实施快递联运等优惠政策,快递价格降低37.5%。进一步扶持新型服务业发展,打造电商直播培训孵化基地,建立乌兰浩特市电商产品研发中心,有效助推全市传统企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旅游业克服疫情影响,天骏山生态修复、大兴安岭生态园等重点项目有序推进,积极响应“兴安人游兴安”,承办全盟登山节、非遗文化进景区、端午民俗风情节、草原音乐美食节、全盟公路越野赛等系列活动50余场,参与人员30万人次。全年共接待游客3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4.3亿元。

---基础设施进一步提升。年内齐齐哈尔-乌兰浩特-通辽快速铁路纳入自治区十四五规划,G5511西南绕城高速进展顺利,高铁客运综合枢纽获自治区批复,重大基础设施实现高质量布局。道路畅通工程、钢铁大街立交桥、历史文化街区改造等城市基础设施项目进展顺利,开展市政道路修复工程,启动三水源水源地水源井建设及保护工程,完成了利环、利境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项目,进一步提高了污水收集能力。全面实施环卫设施提升工程,新建和改造提升水冲公厕、垃圾中转站等共计56座。新续建归流河东岸、环城北路、扎萨克图中街生态治理工程,生态景观再添新作。全年共实施城市建设新续建项目30个,完成投资6.82亿元。

---社会事业不断向前大力推进教育事业,白鹭学校完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南郊民族幼儿园、铁西幼儿园和三所小学综合楼,教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提升。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到81.3%在中小学开设STEAM课程,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扎实开展文化体育事业,举办了第八届红城文化节、丰收节暨稻田捕鱼节、蒙元文化节、第二届“兴安盟大米”丰收节等各类文化活动。积极创建书香红城,受益群众3万人次。积极发展青少年足球训练事业,参加内蒙古国际青少年足球冬令营。先后举办了足球联赛、冬泳邀请赛、国际羽毛球邀请赛、广场舞及健身操比赛等10项体育类赛事及活动,维修全民健身器材400余件,营造良好的全民健身氛围。卫生事业稳步向前,大力改善城乡卫生面貌,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检查验收。通过完善现代医院管理体系、开展远程医疗以及加强院务公开等工作,进一步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市家庭签约服务人数11.65万人,签约覆盖率35%,建立电子健康档案28.14万人,建档率85%,让人民群众获得更多实惠。振兴蒙中医药事业,强化蒙中医药在社区医疗、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实现蒙中医药适宜技术全覆盖。积极开展新冠肺炎、鼠疫等重大疫情防控。

---民生保障稳步提高。城镇、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4476元和18379元,同“十二五”期末相比年均分别增长8.8%、12.3%。大力推进稳就业工作,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8场、各类技能培训169期,提供近1.2万余个就业岗位,实现农牧民转移就业8072人,城镇登记失业率4%。大学生孵化基地入驻企业32家,发放各类创业贷款9775万元。养老保险总参保人数达到11.51万人,城镇和农村特困人员供养补贴标准分别提高到1543元/月和10000元/年,分别增长1.8和1.7倍。80周岁以上高龄津贴实现全覆盖。不断强化安全防范和应急能力建设,完善了储备物资调用机制,依法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全面开展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环境污染等专项整治行动,全年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

---生态环境持续优化。积极推进城市生态和重点区域绿化工程,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森林覆被率分别达到40%、34%,加强湿地保护及科研监测力度,新观测到鸟类8种,建立植物档案23种,生态成果进一步显现,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成果得到进一步巩固。扎实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河道治理工程和小流域治理工程,全年疏浚河道35.3km,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029 公顷。大力推广使用再生水,再生水用量占污水处理量的30%以上。落实各级河长巡河职责,排查河道11条560公里,清理各类垃圾5755立方米,污水处理率达到93%,全市河湖水质进一步好转,地表水达到或好于III类水体比例100%。空气优良率稳定在97%以上。

2020年,全市经济克服重重困难,总体实现了稳步发展。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这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更得益于全市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我们仍面临着经济基础薄弱、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业亟待转型升级以及财政收支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教育、医疗、就业、养老等公共服务水平离百姓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需要我们更加深刻认识,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在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中寻找发展平衡点,努力推动全市经济社会实现高质量发展。

二、“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十四五”时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期,也是开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第一个五年,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把乌兰浩特市建设成为综合经济实力较强、民生公共服务水平较高、生态环境优美、基础设施完善、特色文化彰显、社会平安和谐、城乡协调均衡、百姓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区域中心城市,在现代化新征程中走出精彩第一步。按照市委市政府今后五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我市“十四五”时期主要经济发展预期目标是:

到202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大幅提高,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80%左右,森林覆盖率达到35%,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降幅和单位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降幅均控制在指标范围内。

三、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工作

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开好局、起好步,做好今年各项工作至关重要。2021年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6.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在3%左右,城乡居民收入稳步增长,生态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75%,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下降。

实现今年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一)进一步提升供给质量,推动产业体系逐步优化。

以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为目标,以参与国内经济大循环为着力点,继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全面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引导三次产业朝现代化、高效益、可持续方向发展。

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以“两米两牛”为着力点,以绿色高质高效为统领,积极争取创建自治区级优质大米产业园,推动标准化种植,统一水稻品种。发挥一带四区“百里兴安稻海”的示范作用,积极引入数字农业、三产融合发展示范区、水稻一体化智能育秧温室等项目,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大力推进蒙牛万头牧场建设,坚持抓大不放小,加快培育新型畜牧业经营主体,继续推动养殖业向标准化、规模化、循环经济方向发展,年内两牛存栏力争达到4.2万头。加大设施农业投入力度,整合各项惠农资金,维修改造600栋温室大棚,提高温室大棚利用率。引导设施农业市场化运作,提高管理水平,促进设施农业种植科技化、智慧化、机械化,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加大农牧业科技投入,推动农民合作组织逐步成为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的主体。大力推进包括订单农业、入股分红、托管服务等多种经营模式,延伸农业产业链。不断提高农民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组织化、专业化、标准化程度,努力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民。

着力优化工业产业结构。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高质量发展理念,大力实施稳增长、调结构发展战略,推动工业经济高效转型。实施千万元以上工业重点项目17个,年内力争完成投资8.7亿元以上,重点推进烟厂进口切叶丝机改造及煤改气环保技改、乌钢超低排放、蒙能超低排放、雪花啤酒生产线技改、蒙牛乳业技改、兴安农垦小麦深加工、三河有机稻米生产线等项目建设,进一步壮大工业规模、提升工业竞争力。加快推进晨弘科技智能电子、牧闽食品牛羊肉精深加工、浩阳新能源分散式风电、昊元能源秸秆综合利用等项目尽早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进一步加大对现有企业的服务和运行监测力度,引导企业规范财务、统计制度,力争纳入规模以上企业。加大对小微企业的关注度,挖掘小微企业在产业衔接、新兴经济领域的拓展能力,全面掌握小微企业的基本情况与优势,为延伸产业链、加强区域合作奠定基础,多举措提升工业总量。

促进服务业提档升级。把发展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点。继续加强全域旅游建设力度,以打造高品质旅游目的地为目标,推动天骏山生态修复及景观项目、大兴安岭天骄生态园、神骏湾二期、民族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加快建设,推进生态停车场、智慧旅游景区、游客集散中心等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创建成吉思汗国家级休闲旅游度假区,为深化乌-阿-海-满旅游精品路线合作提供有力支撑。打造“百里兴安稻海”旅游观光带,形成产业链式集群发展格局,让田园变公园、农区变景区、民房变民宿。逐步健全旅游产业体系,着力打造服务全域、辐射周边的旅游集散地。围绕传统商圈培育消费热点,推进百货大楼智慧商圈建设,丰富消费市场,创建包容、多元、和谐的夜间经济氛围,提升消费吸引力,进一步夯实我市区域性消费中心地位。不断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围绕消费升级、产业链互补等领域,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中企云商智慧物流、大河物流等项目建设,打造蒙东地区重要的贸易桥梁和物流节点。加快数字经济发展,健全和完善电子商务产业链服务支撑体系,实现资源深度整合、高效利用。围绕百姓生活,加快发展教育培训、养老托幼、家庭医疗、文化体育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积极规范房地产市场秩序,提升开发质量,推动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二)进一步提高承载水平,推动城乡建设高品质发展。

不断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承载能力和保障水平,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努力建设环境优美、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市。

完善城乡基础设施。以建设“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现代文明城市为目标,突出以人为本,全面提升城乡基础设施水平。继续实施道路畅通工程,完成钢铁大街立交桥,优化城市路网结构。进一步提升垃圾、污水处理能力,加快生活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建设,实施环卫基础设施改建及维修工程、推动城市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三水源及一水源水源地保护项目建设,推动城市供水管网漏损控制及水质提升工程,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加大老城区改造力度,推进城区排水防涝、临街硬化、广场维修等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在城市管网改造、城市停车场、无障碍设施、城市安全保障等领域加大投入力度和提升治理水平。大力推动城市更新项目建设,稳步推进80万平米老旧小区改造项目建设,推动惠民小区、万佳江南花园等老旧小区供热二次管网改造项目,高质量建设吉庆、福享等4个回迁安置小区。启动河东公交始末站和调度室项目建设,加快“智慧公交”建设步伐。把“小而强、小而美、小而精”作为城区发展方向,优化公共服务配置。

提升投融资活力。继续做好项目储备工作,提高动态管理水平,积极谋划资源能耗少、带动能力强的好项目,紧紧围绕国家“一带一路”、振兴东北以及“兴白齐”生态经济跨省区合作等重大战略,加强区域沟通协作,在工业升级改造、制造业补链延链强链、科技创新、消费升级、生态建设等领域开展深度融合。认真研究中央补短板投资以及地方政府专项债券等各项扶持政策,在交通、水利、能源、生态环保、三农三牧、社会事业等方面大力争取中央和自治区资金,全年完成向上争取资金20亿元以上。优化软环境质量,完善服务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专业帮办代办协同机制,创新开展“三请三回”招商活动,深化高校合作招商、友好城市招商等模式,多措并举为民间投资破障碍、优环境、拓空间,充分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升项目落地效率。在建立健全制度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政府公共服务市场化管理,不断提高公共服务的品质和效率,减轻政府财政压力。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秉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各项生态修复项目加快推进,高品质规划“三山两河一湿地”生态资源,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建设和谐统一。坚持“全面保护、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原则,继续加强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力度。推动构建蒙、吉、黑三省区结合部国家级生态经济跨省合作区,在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完善环保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能力,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有效防治地下水污染。大力推动秸秆及牲畜粪污资源化利用,提高高效有机肥使用率。加强“林长制”试点工作,以智慧水利项目建设为抓手,提高“河长制”监管能力,全面提升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积极落实节能工作,推动能源结构优化,提高清洁能源使用率。落实“双控”行动,科学制定年度减排计划,切实完成减排指标。继续实行全面禁牧,严禁乱采乱伐乱垦,提高环境监测水平,加大环境执法力度,严格执行主体功能区规划,坚决守住生态底线。

(三)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促进社会事业向前发展。

围绕提高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和均等化水平,大力发展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共享发展成果。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完成铁西一小标准化建设、兴安盟体育场、十五中体育馆项目,推动红云希望小学、青少年活动中心项目加快建设,不断完善教育基础设施。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继续保持小学、初中适龄人口全部入学,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稳定在98%以上,小学入学率达到100%。实施新教育试验,加强对学生肥胖率、近视率的监测力度,积极开展劳动教育、实践教育,不断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扎实做好教师通识性培训、校本培训和专题培训,持续开展中小学在职教师参与有偿补课专项治理活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专业素养,严把师德关。坚持以校长、教师阅读带动学生、家长、社区阅读,推动书香城市氛围进一步浓厚。深化开放办学,发挥现有校际联盟、集团校功能,调动优质学校在学校文化、管理理念、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优势资源,有效帮助农村和薄弱学校提升办学质量。

加快发展文体事业。积极推动康养文旅小镇、红色文化旅游复合廊道、自驾车旅居车营地、悦星球欢乐世界、义勒力特登山步栈道等项目加快推进,为全域旅游提供多点支撑。挖掘和提升民族文化的特色和竞争力,鼓励市场主体向文化产业领域流动,促进传统文化产业、新兴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立体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全民运动中心一期项目、地方名家美术馆、乌兰浩特市体育公园、城南公共足球场、民族体育运动中心等项目,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文化体育生活需求。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工作,继续推进非遗项目进校园。完善青少年足球发展体系,以赛带训培养优秀青少年足球人才。扎实开展“扫黄打非”、文化市场“北疆稳定工程”,不断加大网吧、歌厅、酒吧等经营场所管理力度,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经营行为,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健康繁荣发展。

重视发展健康事业。树立大卫生、大健康理念。继续落实重大传染病防控工作,做好常态化疫情防控.继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扎实推进医共体建设工作,引导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下沉,把分级诊疗真正落到实处。积极推进社区养老照护、新家庭计划和医养结合等项目建设,推进医养结合试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继续推进严重精神障碍管理治疗项目,强化鼠疫、布病等传染病、地方病防治力度,全面完成其他传染病防治各项工作。加强预防接种单位建设与管理,推进孕前优生优育检查。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提升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不断增强群众健康获得感。

加强社会保障力度。落实“六稳”“六保”任务,进一步加强各项再就业扶持政策实施力度,统筹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残疾人、退伍军人、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各类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援助,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持续加大对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返乡农民工创业园的建设力度。完善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体系,积极化解劳务纠纷,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加强养老、托育等事业建设,努力推动每千名老人养老床位和每千人婴幼儿托位数实现明显提升。稳妥做好中小微企业从业人群、新业态从业人群、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人群的参保工作。做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优抚安置等工作,提高大病救助金发放力度,让人民群众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四)进一步深化重点领域改革,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与时俱进、主动作为,加快形成与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相配套的机制体制和制度环境。

全面深化各领域改革。进一步加强优化营商环境力度,扎实推进“放管服”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简化办事程序,加快并联审批进度,进一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互联互通、信息共享的工作格局,提高政务服务效率。加快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信用环境,促进社会和谐与文明进步。深化金融领域改革,加强“政金企”合作,办好“金融超市”,落实好国家各项减税降费政策,助力市场主体加快发展。稳步推进财税体制改革,规范政府举债行为,改进预算管理制度。贯彻落实土地管理法,探索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加大人才保护和引进力度,完善各项人才培育机制。

促进社会和谐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平衡好发展与保护的关系,实现发展与保护的内在统一、相互促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繁荣,逐步形成“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的广泛共识。加快推进精神卫生事业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全国精神卫生工作规划》,提高全社会对精神卫生重要性的认识,促进公众心理健康。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妇女平等权利和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权利。加大残疾人保障工作力度,健全残疾人帮扶机制。继续开展扫黑除恶,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维护社会稳定。继续加强食品、药品、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加强价格监测预警和监督管理,形成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民的获得感、满意度和幸福指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各位代表,2021年是我国全面开启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第一年,前进的道路面临挑战,任重道远。让我们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紧紧依靠全市各族人民,坚定信心、凝心聚力、精耕细作,真抓实干,为推动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勇开新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