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总体规划】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来源: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1-02-10 10:32

字体大小:A+ A A- 分享: 下载

乌市十一届人大六次会议

                   

  

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20112 15日在乌兰浩特市

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我市不断分享国家实施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差异性政策的难得黄金期,更是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目标的绝对关键期。立足市情,以前瞻性、创新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编制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十二五”规划),对于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及兴安盟委、行署在新时期科学发展的重大战略构想和决策部署,对于我市进一步抢抓机遇、加快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推进富民强市宏伟大业、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都具有根本性意义。

一、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一)发展基础

经过“十一五”时期的奋力发展,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为“十二五”时期全市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十一五”时期,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91.2亿元,按可比口径计算,年均增长11.4%,约占全盟经济总量的34.9%,人均生产总值达到2.85万元。其中,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4.4亿元,年均增长14.6%。财政收入实现12亿元,年均增长2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44.9亿元,年均增长12.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8.5亿元。

2、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2010年,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9.6:42.2:48.2,调整为6.8:45.7:47.5。工业发展成效显著,比重逐年增大,传统工业日趋壮大,园区建设初见成效;农业发展稳步向前,养殖业规模不断扩大,农牧业基础设施进一步改善;第三产业持续进步,总量不断增加。经济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做大做强做优我市工业取得阶段性成效。

3、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城市整体发展环境发生巨大变化。启动实施的新城区开发建设和旧城区改造工程,使城市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市服务功能明显增强,城市形象和品位显著提升。“十一五”期间,全市房地产竣工面积达到197.4万平方米,其中,危旧平房区改造面积122万平方米。新改建道路62公里,铺设供水、供热、排污、燃气管网241公里,新增城市绿地68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28.2%。陆续实施的锡乌铁路、乌白高速公路、县乡级公路、公铁立交桥等通道工程,使城乡交通条件明显改善,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立体交通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

4、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到2010年,全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27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73元,“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分别为9.3%和8.7%。

5、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五年累计推广区盟两级重点技术160项。深入实施素质教育,“两基”工作得到加强。校舍安全工程全面启动,中小学标准化建设初见成效。文化事业长足发展, 实施了乡村文化站和“草原书屋”建设,开展了一系列城乡社区文化活动,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完成乡镇卫生院建设改造工程,实施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和村级卫生室建设。基本形成以社会保险为主,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全面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社保“五险”参保人数达到27.1万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到7.1万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逐步提高,城镇月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247元,农村年人均补助标准提高到1114元。就业局势稳定向好,20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

6、民主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就。民主法制建设向纵深推进,“五五”普法圆满完成,公民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治市工作取得实效,社会保持和谐稳定。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依法行政工作成效明显。积极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全民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二)发展环境

   “十二五”时期,我市将处于“黄金发展”与“矛盾凸显”并存的重要转型期,经济社会发展既面临着许多政策机遇和有利条件,同时又面临着一些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挑战,但总的看还是机遇大于挑战,希望将主宰跨越。

1、国家为应对国际后金融危机时代,有针对性地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在“十二五”时期,国民经济发展必将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国内总体经济形势仍然会稳定向好。

2、国家实施新十年西部大开发和加快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及政策,也必将在“十二五”时期进一步配套完善,这会为我市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加优厚的政策环境。

3、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举措的加速实施,将会更大地促进我市加快对外开放、融入东北,更好地参与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建设,更多地开展机械加工配套、金融、保险、商贸、旅游等领域的务实合作。

4、沿海沿江先行开放地区受土地、融资、劳动力成本以及能源原材料价格逐年增加和环境容量指标逐年消减等因素的制约,部分产业已开始加速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给我市承接发达地区的资金和产业转移,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5、自治区重点扶持兴安盟地区的利好政策和措施,将在“十二五”期间不断延续深化,特别是伴随自治区关于鄂尔多斯市对口支援兴安盟的重大战略决策的落地生根,必定会有利于我市借助鄂尔多斯资金、技术和资源优势,做足合作共赢的“大文章”,全力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

(三)发展条件

1、区位优势凸显独特。一是我市作为全盟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盟委、行署所在地,得天独厚地聚集着全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心城市的地位优势突出。二是地理位置优越,正处于锡林郭勒盟、呼伦贝尔市两大能源基地与吉林、辽宁等能源紧缺地区交汇节点,具有承接东北地区产业转移和提供能源供应的区位条件。

2、交通环境日趋完善。随着两伊铁路、锡乌铁路、白阿铁路、乌兰浩特至江桥铁路、乌兰浩特绕城铁路以及乌白高速公路、乌阿一级公路、省道改建等一批公铁通道的建设和改造,必将逐步破解我市交通“瓶颈”,加快形成更为畅通、便捷的综合交通网络体系,这也必将为我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提供通道保障。

3、城市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随着大乌兰浩特建设规划的全面实施,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集聚要素、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等功能将进一步提升。

4、区域组合优势逐步显现。一是我市自身具有较丰富的水资源和周边地区富集的煤炭资源,充分拥有水煤组合、水矿组合的优势,这为我市发展能源电力、煤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等项目建设提供了可靠条件。二是我市自然环境和生态环境一直保持良好,市域内外丰富的农产品和畜牧业资源,极具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生产加工的禀赋和优势。三是我市旅游资源开发前景广阔,拥有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具有做大做强旅游业的巨大潜力。

5、政策叠加优势更加明显。我市既能享受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革命老区等优惠政策,又能得到自治区帮扶兴安盟快速发展的特殊扶持,这些政策叠加优势将为我市的快速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撑,尤其是国家、自治区实施的差别化产业政策也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开辟更为广阔的道路。

6、鄂尔多斯市对口帮扶影响深远。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决议,由鄂尔多斯市对口帮扶兴安盟。鄂尔多斯市已与我市在能源化工、基础设施建设、机械制造、绒毛加工、制药、酿造、现代服务业和社会事业等多个领域开展项目合作,给予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大力支持。这将极大增强和带动我市自我发展能力,有力推动我市在工业起步、产业发展和民生事业方面取得新的突破。

放眼未来五年,我们也面临着更大的挑战和诸多的困难。从外部看,我市与自治区先进旗县区相比,无论是经济规模,还是投资密度,都存在很大差距,我们赶超先进的路途并不平坦,任务相当艰巨。从内部看,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竞争能力不强;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自主创新能力较弱;起支撑作用的大项目少,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小;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可用财力少,投入能力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区域核心城市发展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的需要;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有待提高,和谐社会建设任重道远。面对困难,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认识,做到审时度势、坚定信心,紧紧把握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求真务实的责任感和舍我其谁的使命感,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工作主动权,更加从容地在攻坚破难中开拓前行、在开拓前行中攻坚破难,切实提高区域核心城市辐射带动的能力,不断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距,着力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指导思想、发展战略、发展定位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牢固确立工业化主导地位,以富民强市为目标,以加快推进“四个转变”为主线,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统筹城乡发展,推进“三化”互动,深入实施“六个红城”发展战略,着力打造“五地一区”,大力发展文化旅游等非资源型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全面加强党的建设,全力推动乌兰浩特经济社会跨越发展。

(二)发展战略

坚持以开放红城为先导,以工业红城为重点,以生态红城为基础,以文化红城为动力,以美丽红城为目标,以和谐红城为保障,深入实施“六个红城”发展战略。

开放红城。要主动因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和区域一体化发展趋势,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有效承接东北三省、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快建立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全面提升市场开放程度。要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水平,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经济技术交流与合作,更好地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深入推动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工业红城。要毫不动摇地走工业化道路,着重落实以工业化带动城市化、促进城乡一体化,强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以工业园区为载体,卓有成效地推进盟委、行署提出的新型煤化工、新型能源、有色金属冶炼和绿色食品加工四大基地建设,培养壮大冶金、烟草、电力、建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煤化工、制药等八大产业。要坚持科学分区、合理布局,引导产业向园区聚集,突出培育和发展传统产业、支柱产业,鼓励和扶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延伸加工制造业的产业链条。要切实增强自我创新能力,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推动产业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工业产业市场竞争力。要通过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全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通过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推动整体经济的跨越式发展。

生态红城。要以经济、社会、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为目标,以生态建设、生态安全、生态文明为核心,组织和动员全社会力量,努力构建良好的生态农业体系、生态林业体系、生态旅游体系、生态城市体系和生态工业体系。要着力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开创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城乡环境整洁优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家园。

文化红城。要发挥红色文化、蒙元文化的资源优势,打响特色文化品牌,促进先进文化与产业文化、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融合共生,深入挖掘和利用多元文化资源,立足地域深厚文化底蕴,培育发展文化产业,增强文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力和渗透力。要加强教育现代化建设,大力培养和引进高素质人才,全面推进教育兴市、人才强市战略,为高标准建设和管理现代化城市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美丽红城。要以建设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城市为目标,大力实施“东扩、西连、南进、北延,全面提升”战略,以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加强城市宜居宜业环境建设、创新城市经营和管理模式为着力点,全力打造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把乌兰浩特市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

和谐红城。要坚持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社会文明协调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健全公共服务体系,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要积极协调社会各阶层利益,更加注重社会公平,不断满足城乡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要全面加强民主法制建设,依法保障城乡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各项权益,不断完善公共安全预警和应急体系。要上下齐心协力,逐步实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让社会更加公正、更加和谐”的目标。


(三)发展定位

1、东北地区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随着国家对粮食安全高度重视,对农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生态良好、土质肥沃、农畜产品品质优良的资源优势逐步显现。要依托东北现代农业体系,着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精品农牧林业,着力推进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要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夯实大物流平台,搞活区域内农畜产品流通。要发展现代营销方式,健全农畜产品销售网络,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集生产加工、贸易流通一体化的东北地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

2、自治区重要的新兴煤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依托丰富的水资源、风资源和周边地区富集的煤炭资源,发挥比较优势,围绕资源整合配置开发,不失时机地发展煤制气、洁净煤、煤制乙二醇、煤制化肥等新兴煤化工项目,审时度势地发展风力发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项目,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自治区新兴的煤化工和清洁能源基地。

3、蒙东地区重要的绒毛加工贸易基地。依托现有绒毛市场,整合周边资源,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提高绒毛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大力兴建立足兴安、覆盖蒙东、辐射东北的绒毛交易平台。同时抢抓机遇,借力鄂尔多斯,推动绒毛加工业发展,形成绒毛集散、洗梳、纺织一条龙式发展模式,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蒙东地区重要的绒毛加工贸易基地。

4、蒙东地区重要的药业生产基地。凭借自然资源优势和良好的中蒙制药基础,依托现有生产企业,逐步壮大我市制药产业,形成以中蒙制药为主体,生物制药为新增长极,其他制药共同发展的现代制药产业格局。在扶持企业做大做强的同时,加强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着力提高制药产业在经营规范化、种植标准化、生产集约化、技术高新化上的发展水平,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蒙东地区重要的药业生产基地。

5、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依托地处东北亚经济圈、与东北三省相邻以及聚集着兴安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等特殊的区位优势,加快建设“贯通东北和蒙东、畅通首府和首都、联通朝俄蒙”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加快发展商贸物流业,促进区域内生产要素加速流动,推动与东北地区经济融合链接,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蒙东地区重要的交通枢纽和物流集散地。

6、兴安盟经济社会发展核心区。在做大经济总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最大限度地整合周边资源,聚集经济要素,形成区域范围内的洼地效应,力争使兴安盟40%左右的经济总量集中到核心城市。壮大城市规模,促进人口的高度集聚和快速集聚,拉大城市框架,提高城镇空间利用效率,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努力将我市建设成为带动全盟经济社会加快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和项目资金聚集区与核心区。

(四)发展目标

----经济总量。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2.3%,到201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370亿元,人均生产总值达到9.25万元。财政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长32%,人均财政收入达到1.2万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500亿元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25%。

----人民生活。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003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0169元,年均增长分别达19.5%和12%。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提高到29平方米以上,农村居民住房砖混或砖木结构比例达到85%以上。

----民生工程。社会服务和管理水平大为提高,城乡、地区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城镇就业岗位持续增加,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覆盖面达到100%,参保率达到100%,参加基本医疗保险覆盖面达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率达到100%。

----生态建设。生态环境进一步优化,生态屏障的作用增强,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80%以上,单位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达到或低于全区平均水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持续减少。

----社会事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全面发展,城乡群众综合素质普遍提高,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99%以上,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三、发展重点和主要任务

坚持以加快新型工业体系建设为核心,协调推进现代农牧业和服务业发展;以加快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措施,协调推进城市化进程;以民生改善为重点,协调推进城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质量提高;以加快生态环境建设为保障,协调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

在“十二五”期间,要通过以资源为依托,合理布局、优化结构,发展有潜力、有特色的工业产业。以循环经济为主导,打破行业、项目界限,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以大型骨干项目为龙头,带动下游产品,形成产业链、产业群相互配套,推动降低生产成本,提高资源利用率,提升产业综合竞争力。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第二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228亿元,年均递增40.5%。其中,工业经济比重将占到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54%,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87.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计划达到178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89%,年均递增38.9%,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

要通过加快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改造,不断提高加工深度、产业集中度和产业层次,不断增加高附加值产品和精深加工比重,不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围绕冶金、烟草、电力、建材等传统优势支柱产业,实施“3324”工程,突出抓好现有企业扩能改造提升。培育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技术含量高、资源消耗少、发展潜力大、具有区域优势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努力在冶金、烟草、电力、建材、绿色农畜产品加工、机械制造、煤化工、制药等八大产业方面实现新突破。

冶金:要采取有针对性的举措,助力乌钢扩能提产力争达到300万吨钢生产能力,预期可实现增加值44亿元;金源达含硅金属系列年产达到20万吨,预期可实现增加值5.5亿元。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再建设和发展几家具有地域资源优势的冶金制造企业,力争使全市规模以上冶金制造企业达到5家以上。

烟草:要推动红云红河烟厂争取卷烟年生产能力达到30万大箱,实现增加值10亿元左右。

电力:要牢牢抓住国电、京能等大企业集团在我市入驻置业的良机,加快建设和推进热电2×34万千瓦、2×35万千瓦、光伏和风力发电、煤化工配套电厂等项目,力争电力装机容量达到200万千瓦,实现增加值15亿元以上。

建材:要以调整结构、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和节能、节地、节水、环保达标为重点,加快技术创新。着眼于现有企业资源优势,重点发展水泥产业,整合建材企业,引进知名企业,积极开发绿色建筑材料、新型建筑材料、非金属矿制品、石材、化工建材,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发展循环低碳经济,提升我市建材工业发展水平。力争到2015年,实现产值20亿元以上,增加值达到5亿元以上,水泥总产量达到400万吨以上生产能力。

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要着力推进蒙牛、塞北粮油、金谷粮油、万佳食品、奈伦马铃薯淀粉、蒙犇畜牧、华润雪花啤酒、红云酒业、九州大地等现有企业改造升级,积极寻求产品深加工,延伸产业链条。抓牢鄂尔多斯羊绒集团与我市合作发展时机,进一步扩大经营规模和辐射范围,将已初具规模的绒毛市场建设成为蒙东地区乃至东北地区重要的绒毛集散地。尤其要乘势大力发展绒毛加工业,促进产业集约化、规模化发展,尽快形成集绒毛集散、洗梳、纺织为一体的产业化发展模式。打造以资源综合利用为主线的乳、肉、粮油、酿造、饲料加工、绒毛加工六个产业集群。力争到2015年,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现增加值20亿元以上。

机械制造:要稳步发展机械制造业,依托现有基础,充分利用鄂尔多斯资金、技术优势,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加工科技水平,优化升级装备制造结构,丰富产品种类,打造区域品牌。要抓住东北产业转移有利时机,加快发展机械配套业,主动承接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力争实现增加值5亿元以上,壮大我市机械制造业。

煤化工:要充分借助我市水资源比较优势,整合周边煤炭资源配置,以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重点建设煤制乙二醇、煤制化肥、煤制天然气等煤化工产业。同时,积极寻求下游产品深加工和粉煤灰等废弃物的循环再利用,形成完整煤化工产业链,打造自治区新兴的煤化工产业基地。力争煤化工业实现增加值50亿元以上。

制药:要巩固壮大中蒙制药,加快发展生物制药。重点扶持奥特奇制药有限公司和白医制药股份有限公司,主动加强与鄂尔多斯市合作,竭力创造条件争取上市经营,使之成为内蒙知名品牌。积极引进国内大型制药集团。培育壮大大众药业、同仁堂、怡生堂药业生产加工基地建设。加大中草药种植基地建设,形成产业化发展模式。力争全市制药产业实现增加值5亿元以上。

要切实以乌兰浩特卷烟厂、乌钢、蒙牛、蒙犇、红城乳业、白医制药、奥特奇、金谷、红云酒业、塞北、山水水泥、万佳、荣大等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积极实施名牌带动战略,拓展资金投入渠道,切实加强产品研发基础建设,认真执行质量标准,推行先进管理理念,努力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经济带动力的知名品牌。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大投入和低成本扩张,形成一批发展方向明确、主导产业突出、品牌效应明显、组织架构健全、有自主科研开发能力且在行业中具有较强带动能力和市场竞争力的龙头工业企业(集团)。力争到2015年,全市区级名牌产品达10个以上,有2—3个产品成为国内名牌。年销售收入亿元以上企业达10家以上,工业企业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要重点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集中破解土地、供热、供水、供电“瓶颈”制约,提升园区承载能力。加快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符合园区发展实际的机制体制,促进园区快速发展。加快推进城区企业入园,培育发展餐饮、汽车维修等服务业,尽快形成与开发区发展相适应的功能化配套产业,倾力打造工业发展大平台,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循环经济型现代工业园区。到2015年园区经济总量力争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稳步推进农牧业现代化

要以打造东北地区绿色农畜产品基地为目标,继续深入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转变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畜产品竞争力为主攻方向,以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和规模基地建设为载体,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到“十二五”期末,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预计达到12亿元,年均增长14.1%。

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要以发展城郊型精准农业为目标,积极培育具有地方特色、区域比较优势和市场竞争力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大力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继续推进“亩千元效益”工程,重点推广甜叶菊、花生、中草药等特色种植业品种,实现特色种植示范小区达到10个以上。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改造中低产田。推进设施农业快速发展,抓好无公害蔬菜和反季节蔬菜种植,进一步扩大“万元效益保护地”面积,新建节能温室1万栋以上。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大力发展规模经济,提升大宗农产品质量和加工水平,促进优势主导产品的发展。加快发展具有竞争优势和特色的生态效益型农业。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新建设施农业示范园区10个以上。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立完整配套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以农业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为抓手,大力推广农业优良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农业基础研究和重大应用技术研究开发,改革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促进农业增长向科技推动型转变。要围绕特色、优势农产品,进一步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促进农业增长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完善农业产业化运行机制,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快提高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农产品批发市场,促进农业增长向集约型转变。

大力发展标准化养殖业。继续发展肉牛、肉蛋鸡等养殖,坚持品质优先,保证产业规模,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形成年出栏育肥牛10万头、肉鸡500万只、蛋鸡存栏200万只的养殖规模。加快发展奶牛养殖,抓好奶源基地标准化和规模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奶牛存栏7.5万头以上。加强设施畜牧业建设,建设200头以上标准化肉牛规模小区100个、奶牛200头以上规模小区25个、年出栏25-50万只禽类规模小区10个。积极引导养殖业由单纯数量扩张向生态、质量、效益综合型发展转变,进一步提高养殖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

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创新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政策,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动态管理,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推动绿色产品加工产业集聚,积极培育农畜产品流通企业,重视农村农业经济人专业队伍建设,加强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农畜产品流通体系,健全农畜产品销售网络,真正把乌兰浩特建成东北地区农畜产品集散地。积极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严格落实相关政策,有效组织实施农民创业技能培训计划,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加快农村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步伐,扩大农村集体经济实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

(三)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

要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交通运输、房地产业等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中介及社区服务、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推进服务业行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水平,使服务业成为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推动第三产业全面发展。到“十二五”末,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预期达到130亿元,年均递增24.6%。

全面发展交通运输业。按照客运快速化、货运物流化、区域交通一体化的要求,以建设“贯通东北和蒙东、畅通首府和首都、联通朝俄蒙”的综合性立体交通运输网络为目标,进一步改善公路运输条件,扩大交通运输业规模,加快推进乌兰浩特至新林北高速公路、乌兰浩特西绕城高速公路、乌阿一级路、乌白快速铁路、乌通客运专线、开发区铁路线、物流园区铁路专线等公路、铁路路网建设。进一步提升我市航空运输能力,积极争取开通新的航线,进一步完善城市立体交通网络。“十二五”期间,力争交通运输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以上。

优先发展现代物流业。合理整合物流资源,加大物流市场开放力度,积极引进境外物流企业,推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力争在“十二五”期内,将乌兰浩特物流园区建设成为融物流、商流、资金流、信息流,集国内货代、城际快运、商品批发销售、电子商务等为一体,全区规模较大、功能较全、档次较高,立足乌兰浩特、服务全盟、辐射蒙东及东北三省的现代化综合物流园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的物流中转集散地和仓储配送中心。要加快牲畜交易市场、再生资源市场、中草药市场建设,培育和壮大农机、建材、煤炭、粮食、药材、蔬菜等特色专业市场,着力构建辐射全盟带动周边地区的区域性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精品旅游业。要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发展以独特的蒙元文化、红色文化为内涵的特色旅游业。要以东北区域合作为契机,主动融入旅游业的区域合作。加大旅游基础设施投入,完善旅游功能配套和基础设施建设,推进旅游业向连锁经营、规模经营、品牌经营方向发展。要拓展旅游服务项目,加快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打造具有乌兰浩特市特色的旅游品牌,进一步扩大旅游业规模,使旅游业成为吸纳劳动力、增加收入的支柱性产业,力争全市旅游收入年均增长30%以上。

着力提升商贸流通业。建设完善商贸服务体系,鼓励发展所有制形式和经营业态多样化的商贸服务,积极发展连锁经营、仓储超市、专业配送、代理制、网上购物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合理调整城市商业网点结构和布局,加快商业网点向农村延伸扩展。

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大力发展管理咨询、法律、会计、广告、战略策划、资产评估、投资顾问、融资咨询、产品设计、包装等商务服务。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优秀中介机构。加强信用体系建设,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打造区域性金融中心。深化金融改革,规范金融市场,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提高金融资产质量。落实国家货币信贷政策,扩大消费信贷扶持范围。培育和规范发展投资信托、融资租赁、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服务体系和信用担保体系,发挥金融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持作用。拓展保险市场,大力发展家庭财产保险、人身保险及以奶牛保险为重点的政策性农业保险等多种形式的保险新产品。

健康发展房地产业。顺应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的社会需求,以居民住宅为重点,建立健全房地产产业体系、市场体系和政府调控体系。要以推广节能建筑为目标,以建设经济适用型住房为主导,加快发展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商品住宅小区,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培育住房消费市场,搞活房地产二、三级市场和房产按揭业务,规范房地产市场和物业管理,推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加快电信服务业的发展。鼓励拓展电信服务新业务,开展多种类的移动增值业务,建立和健全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推广电子商务的应用。

巩固提升生活服务业。完善社区服务设施,健全服务网络,拓展服务领域,增强服务功能,运用市场机制发展社区服务业。加大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社区办公室及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加大餐饮业连锁经营模式和名牌产品的推广力度,全面提升旅馆业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

积极扩大社会消费需求。把握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特点,有针对性制定鼓励消费的政策,引导城乡居民提高在居住、交通、通讯、教育、文化和保险等服务领域的消费水平,促进服务业更快发展。规范和发展消费信贷,扩大消费信贷品种、范围和规模。积极开拓农村市场,努力扩大农村消费。

(四)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

按照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市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商户向市场集中的城市发展方向,全面实施“东扩、西连、南进、北延,全面提升”的城市建设战略。发挥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注重提高城市特色和品位,着力提升城市规划水平、综合功能和管理水平,推进城市现代化。按照规划建设具有蒙元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内涵的绿色工贸城、山水园林城和“适宜居住、适宜创业”的现代化城市要求,不断拓展城市空间,完善城市功能,扮靓城市环境,突出红城特色,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全面提升城市品位,努力塑造城市新形象。力争使全盟30%左右的人口和40%左右的经济总量集中到乌兰浩特核心城市。

提高城市规划水平。按照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城市详细规划、城市设计的体系,增强发展规划的战略指导功能,健全城市总体规划的建设功能,完善城市详细规划的控制功能,形成城市设计的美化功能。要树立以人为本的规划理念,引进先进的规划技术,完善规划编制程序,着力体现城市个性特色,注重提高城市效率。

增强城市综合功能。提升城市公共服务功能,加快公用设施、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社会救助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建设,建立快捷的城市公共交通系统,促进完备的城市公共服务体系的形成。着力提升城市商务支持功能,加快发展金融、会展、中介、科技、信息、法律等商务服务业。着力提升城市就业功能,通过增强产业发展能力、扩大服务业发展领域,向社会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加强城市宜居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依托蒙元文化资源和“两河”流经市区的特点,突出抓好城市风光带、环城河及沿河景观区建设,把乌兰浩特建成全区乃至东北地区具有特色文化内涵的四面环水的山水园林城。实施以水、庙为主题,以绿化、亮化、净化、美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景观建设。建设完善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扩大休闲娱乐空间。实施文物、旧址保护工程,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体系。围绕“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成吉思汗庙、葛根庙等珍贵文化遗产,精心放大红色文化、蒙元文化两大城市文化记忆。

创新城市管理模式。改进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管理和运营体制,积极推进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进一步提高市政公用事业服务水平。合理布局公共基础设施,使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延伸到社区。提高城市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快建设并完善城市电子地图。加强公共交通管理,建立现代化的交通组织指挥系统。加强城市社会治安防控建设,建立城市防灾减灾和公共安全应急体系。把握城市建设和城市经营规律,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先征地后配套,先储备后开发,先做环境后出让,全面提升城市科学经营水平。

(五)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农村路网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养并重的原则,切实加快农村公路发展,为全面繁荣农村经济、推进城镇化进程、建设农村全面小康社会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十二五”期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335公里,到2015年底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502公里,通乡公路、通村公路通畅率达到100%,形成以国道111线和302线、省道202线、省级大通道、乌白高速公路、乌扎高速公路、通乡等级公路为主干线,通乡公路、旅游路、专用路为框架,通村公路为分支的农村公路网。

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计划“十二五”时期,全市1.9万户、197万平方米危旧平房全部改造完毕。拟建外环、普惠街、庆丰街等道路40公里,新建供水管网120公里、供暖管网50公里、供气管网26公里。新增绿地面积209.46万平方米。建成日供水4万吨的中水回用系统。扩建东区污水处理厂,达到日处理污水4万吨。

加强水利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完善重点防洪工程布局。改善农田排灌基础条件,增强农田抗旱排洪能力。大力推进以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等为重点的节水灌溉,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十二五”期间,计划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0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9万亩。完成察尔森水库下游灌区骨干工程节水改造工程,完成节水灌溉面积14万亩。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200平方公里。新建集中式供水工程26处,解决安全饮水人口3.11万人。创造条件逐步实施葛根庙镇哈达那拉堤防、卫东办事处山洪防治、归流河查干堤防、葛根庙镇友谊嘎查段河道整治等项工程。

(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

1、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以提高资源使用效率为核心,以节能、节水、节地、节材、资源综合利用为重点,以发展循环经济为途径,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调节、公众参与的节约型社会建设机制。实行资源效率和最低技术水平准入标准,实施对高消耗及落后的技术、工艺和产品强制性淘汰制度。完善有利于资源节约的价格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健全促进资源节约的政策法规和评价指标体系。以优化资源利用方式为核心,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绿色建筑业、生态农业和环保型产业,逐步构建节约型的产业结构和消费结构,形成绿色产业体系。依据国家法规制定鼓励废弃物回收利用的政策,促进其向产业化发展,提高区域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和回收利用率。

加强资源开发利用管理。要在生产、建设、生活等各领域,广泛推行节约各种资源活动,特别要加强对重点行业的能源、原材料、水、土地等资源的消耗管理。大力节约和集约利用土地,坚定实行更加严格的土地管理和保护制度,设定区域绿地和环城绿带。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从源头减少废弃物和污染物的产生。鼓励使用“热电冷”联产、洁净燃煤发电等节能、环保发电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要率先在党政机关和各行各业推行节水措施,鼓励全社会水资源的再生利用。

2、加大环境综合治理

综合防治水污染。强化产业污染控制,加大城镇污水收集管网和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力度,综合控制面源污染。“十二五”期末,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以上。

强化大气污染防治。加快燃煤火电厂脱硫,新建燃煤电厂必须同步配套建设脱硫装置。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有效削减大气中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可吸入颗粒物排放量,改善空气质量。

加强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的处理处置。强化源头控制,减少废物产生量。建立健全固体废物分类收集和回收体系,“十二五”期末,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优化环境保护管理机制和政策环境。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项目建设中防治污染措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严把环保准入关。从区域环境容量和资源保障能力出发规划产业布局和工业项目建设。加大环保投入力度,促进环保投入的多元化、社会化发展。

3、加强生态环境建设

加强水资源保护。禁止在饮用水源保护区域布点建设排放污水项目,严格限制在重要集水区布局排放污水项目,加强对饮用水的监测,切实保障饮用水安全。

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加强对土壤污染的防治,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化肥和可降解农膜,加强对农业环境监测预警,保护农业生态功能。

加快生态体系建设。大力实施“三北五期”、 北疆生态绿色长廊工程,力争到2015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30%。规划建设湿地保护区,整治洮儿河沿岸,保护现有生态资源,促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

(七)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继续围绕“学前教育规范化、义务教育均衡化、高中教育普及化、职业教育优质化”的目标,努力建立结构优化、协调发展、具有特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

进一步规范学前教育,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把农村义务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积极推进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均衡配置资源,促进城乡之间、区域之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大力推进优质普通高中建设。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扩大办学规模,建立与市场需求相适应、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民族教育,不断提高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促进民族教育同步发展。进一步落实鼓励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促进民办教育加快发展、有序发展,形成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共同发展的多元办学格局。进一步扩大教育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深化考试、招生和学业评价制度改革,更新人才培养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建立和完善教育经费以政府投入为主的多元投入机制。财政支出要优先保证教育的需要,不断提高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的比例,确保教育投入的稳定增长。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民间资金举办非义务教育。合理制定收费管理政策,完善非义务教育阶段教育成本分担机制。完善城市和农村贫困家庭及低收入家庭子女教育保障体系,制订长期、稳定的智力扶贫和教育资助政策,促进教育公平。

2、促进就业和健全社会保障体系

积极促进就业。要结合就业形势任务,进一步完善和落实促进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消除政策性障碍,鼓励自主创业。加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和完善城乡并重的就业制度和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不断优化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的政策环境和体制环境。加强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素质,缓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加快区域人力资源交流平台、劳动力市场信息系统和远程招聘系统的建设。“十二五”时期内,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9万人,劳动力转移输出5万人次。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增加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的覆盖率。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社会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扩大基本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健全各项管理制度,提高医疗保险基金的保障能力。完善社会保险基金监督管理制度。进一步提高社会保险服务水平,基本实现企业退休人员社会化管理。不断完善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应保尽保,并根据经济发展水平,逐步提高低保标准和补助差额。大力发展社会福利、社会救济、社会互助、社会养老和社会慈善事业,依法整顿规范个体托老行业秩序,建立比较完备的社会救助体系,做好双拥和优抚安置工作。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补充保险。积极发挥商业保险在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中的作用。

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建立和完善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增长相适应的分配机制。努力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重,大力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坚持和强化农民增收各项政策,引导农民有序从事非农生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不断提高非农收入的比重。在经济发展基础上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和最低工资标准,认真解决低收入群众的住房、医疗和子女就学等困难问题。积极改善消费环境,拓宽消费领域,引导消费潮流,培育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升级。

3、加强医疗卫生和人口工作

加强公共卫生服务。合理调整和优化卫生资源配置,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努力解决城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加强重大传染病的预防监控,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制,提高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应急处理能力。积极防治慢性病、职业病、地方病和精神病,完善重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妇幼卫生、卫生监督、职业病防治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的设施条件。大力支持农村卫生设施建设,完善农村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农村医生的业务水平,强化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加快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和公益性医疗机构建设,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和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健康发展,促进医疗服务的多样化。加强医德医风建设。大力发展中蒙医药事业。加强妇幼保健工作。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

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失衡问题,优化人口结构。提升技术服务能力,普及婚育咨询和指导,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严格实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属地化管理,促进人口的有序合理迁移和流动,引导人口的合理分布。建立健全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落实计划生育家庭奖励制度扶持和优先优惠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十二五”期末,人口出生率控制在12‰以内,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出生人口性别比保持在正常值范围。

4、发展文化和体育事业

发展文化事业。以提升城市软实力为目标,建设富有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建成民族文化艺术中心、大型儿童娱乐园、农村和社区公共文化活动场所。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着力在民族服饰开发、地区文化论坛、成吉思汗庙祭祀和社区文化、广场文化等活动上形成品牌文化活动。加强人才培育和引进,繁荣文艺创作,组建我市专业文艺演出团体,着力在文学艺术、影视剧创作上推出精品。加强文化综合执法、促进文化产品、要素市场、中介组织有序经营,繁荣文化市场。以园区为载体,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推进会展、演艺、创意等产业取得实质突破。

发展体育事业。贯彻落实《全民健身条例》,坚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公益性社区健身服务。注重发展竞技体育,完成多功能体育场馆建设,加强农村活动室和社区体育设施投入,健全业余体育训练体系。发展体育产品,扩大和引导体育消费,鼓励社会资本兴办体育产业,推进体育产业规模化发展。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审计、统计、外事、新闻、档案、双拥、地震、老龄、残疾人、红十字、民族宗教等部门职能作用,充分发挥工青妇、工商联、科协等人民团体政府联系各界群众的桥梁纽带作用。

(八)加强精神文明建设

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推进“爱国、守法、诚信、知礼”现代公民教育活动,切实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开展全方位、全社会的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建设,全面提高广大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坚持开展以创建文明城市为龙头、以创建“平安和谐社区”为切入点、以创建生态文明村镇为重点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不断提高城乡文明程度。广泛深入地开展科普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科技知识水平。

(九)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政府法制工作,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建立健全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机制和决策跟踪反馈、评价及责任追究制度,完善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执法体制。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的法制观念,大力营造全社会学法、守法、用法的浓厚氛围。

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完善农村村民自治组织的制度化、规范化建设,推进社区居民自治组织的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建设,推动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制度机制建设,不断提升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的层次水平。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局面。认真贯彻党的宗教工作基本方针和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务,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四、加快发展方式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切实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从改革出发、从制度入手,先行规划、总体布局,不断创新发展方式、拓宽发展思路,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

(一)深化体制改革

扎实推进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务实高效的服务型政府。要围绕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进一步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和社会事业领域的管办分离。加强政府在宏观调控、统筹协调、规划引导、制度建设、政策研究和制定等方面的职能。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增强政府在公共服务方面的主导作用。进一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完善审批方式,加强后续监管。积极推进政务公开,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提高行政效率,提升政府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公务员法,健全公务员队伍建设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进一步落实企业的投资自主权,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改革政府投资管理制度,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明确划分政府投资管理权限。规范政府投资行为,提高投资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水平,建立投资后评价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推行政府行政性、公益性投资项目代理建设制。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加快公共财政体系建设步伐,依法界定事权范围,明确财政支出责任。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加快推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和财务核算集中监管制度。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推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制度。进一步规范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公共服务和社会事业的投入。加强政府债务管理,注意防范政府债务风险。

探索地方金融体制改革。积极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中小金融机构的设立、重组与改造,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金融企业。推动金融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地方金融机构产权改革步伐。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体制综合改革,加快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改革。完善金融监管体制,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不断通过深化改革营造金融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坚持以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预防性为主,以农村牧区为重点,以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以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为核心,以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为基础,实施医药卫生领域的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坚持政府主导与发挥市场机制相结合,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健全制度体系,加强监督管理,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到“十二五”期末,要基本建立起覆盖城乡居民的比较健全的医疗保障、比较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比较科学的医疗卫生机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比较健全的人口和计划生育服务四大体系,形成多元办医格局,基本适应人民群众多层次的医疗卫生需求,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

(二)加强区域协调与合作

要继续坚持“借助外力发展自己”的开放理念,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加强与各地客商的交流与合作,加大外资的引入力度,随时把握沿海和发达地区资本向“西部大开发”流动的趋势,不失时机地巧做“截流分流”工作。进一步强化激励措施,及时兑现引资奖励政策,努力提高项目引进的成功率。

竭力推进与鄂尔多斯合作。全面做好与鄂尔多斯对接工作,积极探讨多种合作方式,大力引进鄂尔多斯企业,充分借助其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多方面优势,促进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大力加强与东北地区合作。要依托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各项优惠政策,围绕东北地区装备制造业发展,发挥现有机械配套生产优势和丰富劳动力资源,承接东北地区产业转移,打造东北地区配套加工基地。依托东北现代农业体系建设,发挥自然资源优势,着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精品农牧林业,推动绿色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化发展。

着力加快与蒙东煤炭产区资源合作。要切实发挥我市区域组合优势,充分利用我市丰富的水资源,做好做大与呼伦贝尔市、锡林郭勒盟等地煤炭资源的水煤组合大文章。

努力加强与俄、蒙经济技术合作。依托业已形成的区位优势和交通便利,加强与俄、蒙两国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特别是资源领域的开发与合作,以拉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

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要求,深入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指导方针,推动农牧业生产方式和城乡发展的根本性转变,全面实施盟委提出的人口转移工程、城镇及新型农村建设工程、现代农牧业及产业发展建设工程、生态文明建设工程、基础设施工程、市场体系工程、社会文化建设工程、基层民主及精神文明建设工程,促进城乡共同繁荣。

统筹城乡规划。实施城乡统筹、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一体化的“大乌兰浩特”发展格局。要以“乌兰浩特城区的扩张延伸,辐射带动城镇联动发展”的思路,加快乌兰哈达、葛根庙、义勒力特等周边卫星镇规划与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增加承载能力。以打造葛根庙生态文化旅游景区为重点,力争把重点乡镇建设成为布局合理、环境优美、功能齐全的小城镇,使产业和生产力的空间布局相对集中,增强城镇集聚农民的能力,加速农民向城镇居民转变。

统筹城乡就业。统筹管理城乡劳动力资源和就业工作,健全城乡就业管理服务网络平台,营造城乡劳动力就业公平竞争、同工同酬、同等待遇的良好环境,实现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取消农村劳动力进城和跨地区就业的限制,完善农村劳动者进城务工和跨地区就业合法权益保障的政策措施。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广大劳动者的就业、失业登记制度和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引导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

统筹城乡市场。完善城乡市场体系,培育城乡流通主体,加强城乡市场对接,加速城乡各类生产要素流动。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要求,加快发展和培育城乡一体的商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市场网络体系。加大农村市场建设力度,鼓励城市工商经济组织向农村延伸和发展,提高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和农业市场化程度。实施名牌引路、多元发展、规模推进的发展战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确立拳头产品,着力催生名牌产品、优质产品和驰名商标。

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加快建设城乡协调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以制度规范为基础,以政府责任为主导,农民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三方筹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加快建立健全相对独立的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和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将失地农民纳入统一的城乡就业培训体系,保障失地农民享受城镇同等人员再就业优惠扶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城镇、农村基本养老保险,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全面并轨。

(四)壮大人才队伍

加快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创新。要建立健全科学的人才评价、绩效考核、选拔使用、分配激励和人才保障机制体系,加快形成促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和发展的长效机制,加大培养和吸引人才的力度。积极实施党政人才、企业家、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青年人才六大人才培养工程,注重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创新力强的人才队伍。完善人才服务功能,提高综合服务能力,构建有利于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拓宽人才工作视野,牢固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人才工作新理念,切实把引进人才、留住人才、用好人才与引进智力相结合,用力吸纳优秀人才,不断增强人才综合竞争力。

(五)维护社会公平

按照广覆盖、均等化原则,合理配置公共服务资源,健全并公平地分配公共服务,逐步缩小城乡间公共服务的差距。增加政府对公共服务的投入,提高公共服务的公平性,逐步实现城乡人人平等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加大对困难群体的帮扶力度,提高政府对社会救助的财政支出,本着以救助为主、优惠减免为辅的基本方针,建立困难群众医疗、教育、住房、法律等专项救助制度。创新扶贫开发机制,抓好产业扶贫、教育扶贫,以产业化扶贫和技能培训为切入点,扶持贫困户发展生产和转移就业。加强残疾人事业,帮助残疾人康复、上学和就业,创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条件。完善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的长效机制,逐步改革义务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基本公共服务与户籍挂钩的制度,保证有稳定职业和住所的新生代农民工在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生活保障方面依法享有平等的权益。做好对农民工的普法教育和法律援助工作。加强劳动关系调节工作,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六)保障公共安全

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建立和健全以预防为主,预防、处置、救援相衔接,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预警和应急体系,提高政府应对公共突发事件的能力。抓住国家政策机遇,加强对防灾体系的综合治理。加强地质灾害调查、监测。完善城乡灾害救助保障体系。

提高安全生产水平。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及时排查治理安全隐患,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安全生产监管部门对安全生产的综合监管,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建立健全安全生产政策法规、技术支撑、监督管理、应急救援、宣传教育体系,形成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坚定不移地加强对食品药品安全生产的监管,制定中长期规划,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抓好食品放心工程建设,确保人民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支持国防动员建设。注重加强国防动员组织体系和国防动员能力建设,持续开展现代国防教育,增强全民国防观念。

努力维护社会稳定局面。坚持依法治理,维护法律权威,加大对各类不安定因素的预防和控制力度。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方针,实行群防群治,完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建设覆盖城乡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提高安全防控能力,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活动,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始终坚持稳定是领导第一责任,继续实行市级领导大接访和干部下访等有效制度,及时有效地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

五、规划的实施与保障

《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集中从落实科学发展观、执政为民观的政治视角,以准确把握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基本现状为基点,科学、系统地阐述了“十二五”期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发展战略、重点目标以及主要任务,为新时期推进我市改革开放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了坐标体系和根本抓手。全市各级各部门要以本《纲要》为统领,制定实施好行业规划和年度计划,立足全市一盘棋,明确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并狠抓落实,确保“十二五”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凸显成效。

(一)加强制度建设,建立健全规划管理机制

完善规划体系,加强规划的衔接协调。各行业、各部门的重点规划和专项规划要与总体规划相衔接,各专项、行业和乡镇规划的制定必须以总体规划为依据,确保总体规划的全面实施。并精心编制好年度推进计划,落实好总体规划期各间段的目标和任务。

(二)加强监测措施,建立健全市场分析预警机制

加强对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敏感问题和不确定因素的监控、分析和把握,特别是要加强对经济增长、劳动就业、市场价格等宏观调控目标的监测预警,增强政府的应变调控能力。发展和改革部门必须做好中长期规划与年度计划的衔接,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测、预警、协调,定期向政府报告规划实施情况,准确把握宏观经济运行状况,适时提出经济调控措施并把握好调控的力度和时机。

(三)加强项目监管,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保障机制

加强规划项目的组织实施,对规划所列的重大项目,特别是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要产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建设项目,政府要组织推动或直接配置资源重点实施。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完善项目库建设,建立和健全项目咨询评估、审议决策制度。加强对项目依法严格管理,保证项目安全实施。

(四)加强主题宣传力度,大力营造人人关切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

规划一经批准要及时向社会公布,宣传机构和有关部门要面向社会、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综合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宣传“十二五”规划,让我市“十二五”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战略、预期目标和任务重点深入人心、家喻户晓并转化为自觉行动,打造全社会了解规划、关心规划、自觉参与规划实施的良好氛围。

(五)加强依法行政,建立健全规划实施的协调机制

“十二五”规划一经人代会审议通过,由市人民政府组织实施。当宏观环境发生不可预见的重大变化,或由于其他原因致使实际经济运行严重偏离规划目标时,市人民政府将适时提出规划调整方案,报请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努力实现规划实施的科学化和法制化。

   “十二五”时期,是我市跨越发展,奋力崛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我们相信,有盟委、行署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有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有全市各族人民执着地实践,以产业铸实力、以生态显魅力、以人文添活力、以和谐增合力,不断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团结拼搏、扎实工作,必将使这个凝聚着全市32万人民共同美好愿景的“十二五”规划,在我们这座富有红色文化传统的英雄城市变成充满无限美丽的现实,为率先在全盟基本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