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详细信息

【国民经济】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

来源: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发布时间:2017-04-05 09:04

字体大小:A+ A A- 分享: 打印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及兴安盟委、行署决策部署,实现乌兰浩特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胜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对于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实现新的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蓝图

  第一章  “十二五”发展成就

  “十二五”时期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我市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坚持把建设与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改革与创新作为第一动力,把稳定与和谐作为基本保障,在国际经济复苏乏力,国内宏观经济增速放缓,经济下行压力加剧的新形势下,开拓进取,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继续保持了持续、平稳、健康发展,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蓬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第一节   经济稳步增长 综合实力增强

  “十二五”期末,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1.9亿元,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70.7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77倍,五年年均增长8.1%,占全盟经济总量的32.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525.6亿元,年均增长17.7%,比“十一五”时期增加了365.36亿元,是“十一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3.3倍。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完成7.74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3.3倍,年均增长27%。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24616元和11539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1916元和5766元,年均增长14.2%和14.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9.6亿元,是“十一五”的2.4倍,年均增长19.5%。

  第二节   结构调整加快 产业结构改善

  “十二五”以来,我市把调结构、促发展作为重大战略任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三次产业比由“十一五”期末的8.53:43.51:47.96调整到2015年的6.06:47.06:46.88,工业总量占GDP比重达到39.6%。

  一、三农工作稳步推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以实现农牧业现代化为目标,以发展城郊型精准农业为核心,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落脚点,以特色种养园区、设施农业、规模养殖、农田基础设施、产业化发展、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全市农业实现了持续、快速、优质高效的发展态势。到2015年,全市第一产业增加值完成9.8亿元,五年平均增长9.6%。全市播种面积达74万亩,其中粮食作物面积68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8.2亿斤。全市有效灌溉面积达到43.08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35.9%,五年平均增长7.18%。节水灌溉面积达到29.21万亩,比“十一五”期末增加了47.17%,五年平均增长9.23%。全市牲畜存栏达到39万头只,比“十一五”期末增长了47%,全市累计建设标准化养殖小区35个,标准化养殖场402个,累计建成日光温室3800栋,建设高标准智能温室14000平方米,蔬菜种植面积达到2万亩。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7家,农牧业龙头企业15家,比“十一五”期末增长150%。涌现出了岭南香等知名品牌15家,比“十一五”期末增加10家。

  二、主导产业日益壮大、工业经济发展迅速

  “十二五”期间,乌兰浩特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工业发展,以实现新型工业化为目标,将“工业强市”发展战略作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工业经济呈现总量扩张、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企业活力增强的良好发展态势。以卷烟、酿造、冶金建材、制药、农畜产品加工为主导的优势产业得到巩固和提升,以能源、电力、化工等为主导的新兴产业迅速崛起,已初步形成了特色突出、布局合理的产业新格局。到2015年,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76.2亿元,其中全口径工业增加值达到64.1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7%,占GDP总量的39.6%。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54家,其中,“十二五”时期新进规模以上企业23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61.2亿元,是“十一五”期末的1.78倍,五年平均增长8.6%,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已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5%。

  “十二五”期间,我市累计实施工业重点项目101个,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3.7亿元,分别是“十一五”期间的1.5倍和2.1倍,累计有91个项目建成投产或达到投产条件,京能30万千瓦风电、蒙能2×34万千瓦热电联产、红城水泥搬迁改造等一批亿元以上重点工业建设项目,为我市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工业经济开发区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规模、效益和承载力进一步增强,已入驻企业78家,实现营业收入104亿元。工业企业加强品牌建设和技术创新,“十二五”期间获得中国驰名商标1个、内蒙古著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1个、内蒙古名牌产品7个、内蒙古高新技术企业4个。

  三、第三产业健康发展,消费需求进一步扩大

  “十二五”期间,把加快第三产业发展作为调整产业结构的重大举措,取得明显成效。到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75.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11.9%。以发展现代服务业为目标,重点加强了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目前,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建材、汽贸、粮食加工贸易等功能区已建成,入驻企业41家,商户超过1300个,带动就业1.3万人,销售收入达到130亿元,实现了“百亿园区”目标。

  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正在形成,“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客运量1528万人次,完成客运周转量102.9亿人公里,完成货运量3291万吨,完成货运周转量28.08亿吨公里,其中客运年均增长5.5%,货运年均增长5.8% ,以欧亚商业综合体为引领的集休闲购物、娱乐体验、多元消费为一体的新兴商业圈初步形成。以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为依托,建设完成了煤炭市场、国际裘皮城、钢材市场、农资批发市场、绒毛市场,初步形成覆盖城乡的专业市场体系。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加快推进成吉思汗庙文化旅游园区建设,并成功晋升为4A级景区。围绕乌-阿-海-满等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整合优势旅游资源,丰富“吃住行、游购娱”要素服务功能。大力发展民俗观光、生态观光、农家乐等特色旅游,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旅游名村。2015年,全市旅游人数已达到103.2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9.4亿元,分别比“十一五”期末年均增长12.8%和10.5%,区域性旅游集散中心基本形成。

  第三节  完善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发展

  以实现新型城市化为目标,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进一步强化城市服务和管理功能。全市建成区面积由2010年的24.3平方公里增加到2015年的38.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80%,累计完成城市基础设施投资31亿元。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投入,突出重点,全力实施道路桥梁、绿化亮化、给水排水、供热供电和环卫设施五大城建基础工程。完成迁建水源厂工程,新建和改造集中供水管网37.5公里,供水普及率达到94.9%,保障了市民饮水安全。新建垃圾中转站10座、新建改建公厕20座,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水平显著提升。开工建设的2×34万千瓦热电联产项目投入运行,建成供热管网106公里,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69.5%,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显著提升。新建燃气管网13.2公里,管道和瓶装燃气普及率达到90%。实施主干街路两侧人行道硬化工程,累计硬化面积41万平方米。

  进一步完善城乡交通体系。推进乌白快速铁路、乌新高速公路和乌扎铁路建设,建成环城南路、钢铁大街等道路小巷82条、62.2公里,完成通乡通村公路266.5公里。建成钢铁、查干街等8座跨河桥、公铁立交桥,桥梁总长3287米,城市框架进一步拉大。

  实施旧城区改造工程,全面推进棚户区改造。综合改造老旧小区12个,专项改造52个,老旧小区综合整治水平逐年提高。按照更新改造、异地安置和现状提升等方式,高标准建设、高效率推进,举全市之力加快棚户区改造步伐。

  全面实施“十个全覆盖”工程。以农村危旧房改造、农村安全饮水、嘎查村街道硬化、村村通电、村村通广播电视、嘎查村配备标准化卫生室、嘎查村建文化室、便民连锁超市、农村牧区常住人口养老医疗低保、校舍建设和安全改造等为主要内容的“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累计投资6.3亿元,基本完成58个嘎查村“十个全覆盖”工程建设。强化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对周边农村的辐射服务功能,高标准、高起点搞好重点镇和中心村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重点实施义勒力特、葛根庙等重点镇试点工程。

  第四节  社会事业进步 民生持续改善

  加快就业、社保、医疗、教育、棚户区改造等社会事业发展,不断提高民生改善步伐。鼓励扶持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灵活就业、异地谋业,就业再就业服务条件明显改善。通过开展“零就业”家庭援助活动,基本消除“零就业”家庭,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

  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完善。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五险”参保人数达到35.5万人次。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标准,城镇低保月补助和农村低保年补助标准分别提高到476元和3535元,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实施了安居工程、廉租住房建设,解决了部分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难题。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小学、中学入学率分别达到100%和99%。医疗卫生水平进一步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卫生执法监督体制日益完善,积极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市参合农民7.6万人,参合率达99%。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街道社区、文明创建、国防、双拥等其他各项工作都取得新进展。

  第五节   强化节能减排 改善生态环境

  依靠自然环境优势,实施城乡大绿化,做优山水园林城市。“十二五”期间,累计完成城市绿化项目投资10.68亿元,大力实施城市出入口、成吉思汗公园、洮儿河景观公园以及城市主干街路等重点区域绿化工程,累计新增绿地72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了38.5%,绿地率达到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9平方米。建成再生水厂1座,新建改造污水配套管网98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89%。启动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城市生活垃圾填埋处理率达到97%。

  加强生态保护与建设。“十二五”期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达到339.3平方公里,新增169.6平方公里,五年平均增长19.92%。累计完成退耕地造林14.6万亩,“三北””防护林退化林修复3.1万亩,“三北”防护林中幼林抚育4.2万亩、义务植树2.95万亩、四旁植树2万亩、盟经济开发区周边绿化13.1万亩、其他重点区域绿化10.2万亩,全市有林地面积达到41.6万亩,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27.8%,被评为“全国绿化先进单位”、“自治区园林城市”和“全区重点区域绿化成绩突出市”。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优势与机遇

  当前世界经济正处于深度调整时期,全球科技和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新技术、新材料、新产品、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由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转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经济结构由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发展动力从主要依靠资源和低成本劳动力等要素投入转向创新驱动,区域经济在新一轮竞争与合作中加快调整。在“十三五”时期新的发展环境下,乌兰浩特市既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也面临严峻的挑战。科学分析和把握形势,更好地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才能顺利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一、经济增长的内在优势

  经过多年的发展,乌兰浩特市经济社会发展已进入新的历史阶段,资源优势、空间优势和区位优势进一步提升。作为兴安盟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享受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各项优惠政策,发挥产业互补和生产力成本低的优势,有利于更好地加强与东北经济区区域合作交流,进一步提高区域分工地位和内在驱动力,积极承接东北经济区及更广范围的产业转移。

  (一)区位优势。我市地处东北亚经济圈,是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规划的第四条欧亚大陆桥和国家“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具有开发利用俄蒙两国资源和市场的区位条件。乌兰浩特市东北、东南分别与黑龙江省、吉林省相连,南部、西部与北部分别与通辽市、锡林郭勒盟和呼伦贝尔市毗邻,处于伊敏河、霍林河两大能源基地与吉林、辽宁等能源紧缺地区之间,具备承接东北地区产业转移和提供能源供应的有利条件。作为兴安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也是商贸、物流中心,我市聚集着全盟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中心城市的区位优势突出。

  (二)交通优势。随着“两伊”铁路的通车,乌兰浩特-锡林浩特铁路、乌兰浩特-霍林河铁路、白城-阿尔山铁路改造、乌兰浩特-江桥铁路以及乌兰浩特-白城高速公路、乌兰浩特-珲春高速公路、乌兰浩特-阿尔山一级公路、乌兰浩特-阿尔山省道的改建、重新修建的乌兰浩特机场投入运营等对内对外通道的建设和扩能改造,使城市交通路网进一步完善,畅通、便捷的铁路、公路、航空等综合交通网络体系初步形成,为我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三)承载优势。随着大乌兰浩特的建设,城市框架将进一步拉大,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中心城市集聚要素、承载人口和辐射带动功能进一步提升。城市管理机制日益完善,城市空间结构日趋合理,功能布局逐步优化,道路交通、电力通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园林绿化等基础设施较为完善,为乌兰浩特市承载产业、集聚人口提供了支撑。

  (四)资源优势。乌兰浩特及所在盟内水域面积5万公顷,大小河流200多条,水资源总量51亿立方米,其中,地上水资源31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19.8亿立方米,总量位居全区第二位。乌兰浩特地区水资源总量为9.4亿立方米,境内有洮儿河、归流河,洮儿河上游的察尔森水库蓄水量为13.6亿立方米,年均蓄水量4.2亿立方米。境内莹石,建筑用砂石,砂质粘土,建筑用岩石分布广泛,储量十分可观。有铜、铁、铅、锌、大理石等多种矿藏,其中铜产量居自治区第二位。

  乌兰浩特及周边地区的生态资源保护完好,森林、草原、湿地、湖泊基本处于原生状态。农牧业资源良好,极具生产天然、绿色、无污染的农畜产品优势。旅游资源丰富,蒙元文化和红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成吉思汗庙、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周边阿尔山天然温泉群和原始森林等,处在内蒙古黄金旅游区的核心地带。

  (五)政策优势。乌兰浩特市享受国家构建“蒙东—东北”经济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优惠政策和对“老、少、边、穷”地区的扶持政策,为“十三五”期间实现我国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和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为我市扶贫和区域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撑。同时,又享受自治区扶帮兴安盟加快发展的各项优惠政策,以及兴安盟的特殊扶持政策,具有政策叠加的优势,为我市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也为大企业、大集团入驻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

  (六)后发优势。乌兰浩特市经济规模相对小,在重新调整经济布局时可以直接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和装备,高起点、高标准发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在通过技术跨越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方面具有较强的后发优势。国家高度重视粮食安全,对农畜产品主产区的扶持力度持续加大,我市发挥农牧业资源优势逐步显现。在市场倒逼机制作用下,资源要素价格大幅度提高,企业生产成本明显增加,我市有序承接东北经济区及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全面提高在区域分工地位的内在驱动力不断增强。

  二、促进发展的良好机遇

  “十三五”期间,我国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牧业现代化将为经济增长提供持续动力,乌兰浩特市处在比较优势明显,后发优势强劲,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

  (一)宏观环境变化孕育新的发展机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换为我市充分发挥自然资源、农牧业、劳动力和土地等特色资源优势,形成发展新优势提供了广泛空间。国家脱贫攻坚战略新取向有利于我市进一步借助外力支持,创新脱贫致富机制与方式,以更大决心、更强力度、更有效的举措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产业变革为我市充分发挥后发优势,以园区为载体,以骨干企业和重大项目为抓手,积极引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创新能力,打造产业集群带来难得新机遇。

  (二)新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带来的发展机遇。以“互联网+”、“中国制造业2025”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将带动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这有利于我市进一步放大比较优势,为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提供重要支撑。

  (三)消费结构升级带来的发展机遇。模仿型排浪式消费正在向个性化、多样化消费转变,绿色、安全、健康和智能消费逐渐成为主流。我市农畜产品、旅游、文化等资源和产业基础较好,抓住我国绿色发展新机遇有利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提升核心竞争力。

  (四)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带来的发展机遇。“十三五”时期,国家优化经济发展空间格局,重点实施“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三大战略,继续实施西部开发等区域发展总体战略,自治区推动蒙东地区加快发展,培育新的增长极。我市空间区位优势明显,位于中蒙俄经济走廊核心区之中,处在兴安盟的核心地带,有利于发挥开放与合作前沿区位优势,积极吸引更多创新要素,不断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五)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国带来的发展机遇。        “十三五”时期,国家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在国家和自治区统一安排下,乌兰浩特市将进一步破除未来发展中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加强地方法规和社会规范建设,进一步释放制度红利。通过全面深化改革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充分激发经济社会活力,加快形成新的发展动力。未来省直管县的改革也为乌兰浩特突出中心城市功能、整合资源配置、提升城市建设水平提供了机遇。

  第二节   挑战与问题

  “十三五”期间,全球需求结构出现明显变化,经济增速放缓,围绕市场、人才、技术、标准的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贸易保护主义加剧,节能减排与环境保护矛盾日益突出。我国经济仍处在经济增速换挡、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动能转换的三期叠加过程,国内区域间竞相发展,对生产要素争夺更加激烈。所有这些问题对我市调整经济结构、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和加快开放型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

  与全区先进旗县相比,特别是与全国百强县市相比,我市仍然存在较大发展差距。一是经济总量偏小、发展质量不高、城乡发展不平衡;二是消费拉动较弱,投资结构有待进一步提升;三是产业规模不大、层次较低、集聚度不高;四是交通运输、商贸和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发展不足,新型业态发展缓慢,旅游业仍处于成长期、带动效应不明显;五是城市空间布局、交通、住房、社区服务以及公共服务设施等相关的功能配套尚不完善,城市的产业和人口承载能力有限;六是就业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七是创新型人才和高层次人才缺乏。这些矛盾与问题在我市“十三五”期间亟需解决。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十三五”时期政府工作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视察内蒙古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盟委行署和市委决策部署,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坚持以新发展理念引领发展,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改革开放,按照把乌兰浩特建设成为兴安盟“新型工业发展集聚区、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新型城镇建设创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和精准扶贫引领区”的发展定位,以培育和壮大“两区多园”“十大产业”为重点,全面推进三次产业融合发展,强化兴安盟中心城市地位,全力推进“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大乌兰浩特建设,确保如期建成小康社会,把乌兰浩特这道风景线打造得更加亮丽。

  第二节  基本原则

  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在坚持上述指导思想下,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坚持创新发展。以创新激发动力、挖掘潜力、凝聚合力,把改革开放和科技创新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和重要引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着力培育新兴产业,努力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引导科技创新与管理创新互促共进,形成以创新为引领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方式。

  ——坚持协调发展。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健全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坚持三次产业、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协调发展,推进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形成关键环节相互衔接、重点领域相互促进、各个区域相互融合的协调发展。

  ——坚持绿色发展。把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发展全过程,以主体功能区规划为基础,统筹各类空间规划,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合理开发资源,全面节约和高效利用资源,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健全节约资源与保护环境的体制机制。

  ——坚持开放发展。以“对接俄蒙、融入东北、承接沿海”为主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倡议,开辟多层次、宽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形成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与“走出去”紧密结合的开放新格局,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坚持共享发展。坚持以民生为本,加大公共投入力度,提高教育科技、医疗卫生、文化体育、住房保障、食品安全、就业创业等公共服务水平,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和幸福感。创新社会治理方式,加强社会治理,实现发展与稳定并举、富裕与平安共进。

  第三节  战略定位

  一、发展定位

  新型工业发展集聚区。发挥我市毗邻东三省、北接阿尔山边境合作区的区位优势,依托经济技术开发区、葛根庙开发区和产业基地,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发展产业集聚带,形成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区。“十三五”时期,把我市打造成兴安盟承接产业转移的桥头堡和新型重点工业生产基地。

  现代农业发展示范区。按照“城郊型高效、精准、休闲、观光农业”发展定位,围绕“乳、肉、果、蔬、稻” 优势产业和其他特色产业,推进农业规模化、现代化、生态化建设,稳定粮食产量和产能,实现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十三五”时期,把我市建设成为自治区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兴安盟城郊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样板。

  现代服务业发展先行区。依托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和产业战略布局,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创新商业模式和经营模式,加快改造提升商贸、物流、旅游、金融和医养一体化等服务业,把我市建成为蒙东地区现代物流中心。通过打造成吉思汗文化旅游园区,修复重要人文景观,挖掘放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大力发展休闲度假旅游业。把我市建成旅游线路中转站、旅游集散重要城市和休闲度假基地。

  新型城镇建设创新区。以山水、园林、生态、智慧为主题,大力实施“产业融城”,按照面积60平方公里、集聚40万人口规模的建设目标,提升中心城市的承载力和辐射带动力,构建以中心城区为核心、城关镇为重点、新型乡村为补充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把我市建成“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的生态智慧城市,重要的区域性中心城市。

  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借助自治区大力实施重点区域绿化的契机,全面提升建成区园林景观、城市周边山体、两河流域湿地、乡镇村屯等绿化档次和水平,打造区域性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强城乡环境保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示范工程建设,创建“生态文明建设典范区”。

  精准扶贫引领区。充分利用好国家、自治区扶贫开发重点县和大兴安岭南麓集中连片扶贫开发的发展平台,紧扣“六个精准”、“五个一批”的总要求,探索县域发展和扶贫开发统筹推进的新路径,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构建精准扶贫工作长效机制。2016年率先实现“人脱贫、县摘帽”工作目标,与全国全区同步迈入全面小康。

  二、空间布局

  乌兰浩特处于沿主要交通线的城市化发展重点战略区域,在全盟产业布局上核心地位十分突出,承载兴安盟限制开发区主要绿色食品加工、工业以及商贸物流等重要产业集聚功能,加大城市建设和园区开发力度,不断提高我市的人口集聚能力、产业承载能力和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打造大乌兰浩特空间开发格局。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时期,把乌兰浩特市建设成为经济繁荣发展、生态环境优美、文化魅力独特、社会文明和谐的新兴现代化生态宜居城市,确保在全区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今后五年,在已经确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努力实现以下具体目标要求。

  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城乡居民收入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十三五”期间,坚持稳中求进,扩大投资规模,改善供给质量,不断壮大经济总量,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提供物质基础。到202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总量达到237亿元,年均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9%;第二产业增加值达到107亿元,年均增长7%;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115亿元,年均增长8.7%。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90亿元,年均增长8%。公共财政预算收入达到11.37亿元,年均增长8%。固定资产投资达到152亿元,年均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77亿元,年均增长10%。城乡居民收入达到或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7900元,年均增长9%。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8600元,年均增长10%。

  经济结构加快调整,生产力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发展向中高端迈进,农牧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新突破,服务业比重明显上升,三次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到2020年,三次产业比重达到6.3:45.2:48.5,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烟草制造、冶金机械、绿色食品、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型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物流仓储和生态旅游等十大产业体系进一步稳固发展,占全部经济总量的比重达到85%以上。

  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以加快提升经济技术开发区、物流园区为主,以着力推进葛根庙工业园、建材园、空港物流园、绒毛贸易加工园等为重点的“两区多园”产业布局更加合理。优化园区设施和生产要素的配置,共享基础设施、提高要素生产率、加强企业关联度,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融合延伸,县域经济实力持续壮大,区域发展协调性不断增强。

  城市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城市功能整体提升。围绕“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大乌兰浩特发展定位,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建设品质,努力把乌兰浩特打造成为辐射带动能力持续增强、人口不断集聚的区域性政治、经济、文化、商贸、交通和旅游集散中心。

  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营造城市与自然融汇、产业与生态协调的优美格局,主体功能区布局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贡献更加突出。草原植被盖度和森林覆被率持续提高,主要生态系统步入良性循环,城乡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30%左右,城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100%,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0%以上。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加大就业、教育、文化、社保、医疗、养老、住房和公共安全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多办顺民意、暖民心、惠民生的好事实事,让广大群众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加强创业就业政策落实,实现更高质量就业。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住房保障供应体系,让居民住得更加安心舒适。高度重视食品安全,严格食品安全准入,让人民群众吃得放心。提高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水平,保障群众健康。推动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相结合。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提高公共安全保障水平,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支持残疾人事业发展。

  市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法治进程与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成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深入人心,公共文化供给能力明显提高,人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文化软实力显著加强。群众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精神风貌更加昂扬向上,思想道德水平进一步提高,文明城市创建成效显著。人民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得到充分保障。人大、政协依法履行职能,监督和参政议政作用更加突出。民主党派联系各方、汇聚力量,协商民主进程不断加快。法治政府建设水平全面提高,形成人人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社会氛围和法治环境。

  “十三五”时期主要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

  第二篇   发展战略任务

  发展是第一要务,明确“十三五”时期我市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努力构建开放新格局,实现扩大有效需求,提高供给质量和水平;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补齐短板,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新兴现代化县域经济体。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以“农业要强、农村要美、农民要富”为目标,牢牢把握农牧业特色发展、创新发展、生态发展、融合发展方向,按照服务城市、兴业富民、改善生态、高产优质、高效安全总体要求,加快转变农牧业发展方式,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城郊型高效、精准、休闲、观光农业”,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全力破解城乡二元结构,进一步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十三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160个以上,总投资110亿元以上。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基础设施是提升农业生产力,发展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改善农村面貌,建设现代化农村的基本保障。推动科学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切实加大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牢牢把握三农工作主动权。

  一、全面建设美丽乡村

  以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为目标,紧紧抓住自治区实施农村牧区“十个全覆盖”工程这一历史机遇,重点围绕“路、房、墙、水、绿化、庭院经济、产业发展”等建设内容,全面完善全市58个嘎查村基础设施,高标准完成“十个全覆盖”工程,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文明向农村辐射,全面建设美丽乡村。加强农村环卫设施建设,建立城乡一体的长效监管机制,健全完善“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四级城乡环卫一体化机制。

  二、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依托察尔森水库、洮儿河、归流河等水力资源,实施洮儿河治理、旱改水、节水增效、末级渠系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抗旱应急水源、小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等工程,改善农业生产生态环境,切实提升灌溉和排涝能力,保障农业发展。到2020年,实现治理河道33.7公里、旱改水10万亩、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9.1平方公里、新增有效灌溉面积3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万亩。

  三、推进农村路网建设

  提高农村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升级改造乡道12条、150公里,县道5条、199.71公里。“十三五”期间完成通乡通村公路建设400公里,实施东包、民生、友谊等3座跨河桥梁建设,完成39座危桥改造工程,逐步完善农村路网系统。

  四、提升农业生产机械化水平

  鼓励支持农机大户、企业、合作社参与和投入农机化建设,大力推广应用节能环保高效农业机械。积极争取农机补贴惠农惠牧政策。提高种养业机械化水平,到2020年,全市农牧业生产机械化水平达到95%以上。加强粮食烘干设施和仓储服务能力建设,确保粮食安全。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围绕“乳、肉、果、蔬、稻”五元产业结构,加紧转方式、调结构,积极引进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全面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产品附加值,走技术先进、产品安全、规模适度、竞争力强的现代农业发展之路。

  一、优化种植结构

  优化品种结构,提高单产和品质,压缩玉米种植面积,依托察尔森水库下游农田水利及生态修复骨干工程,大力推广水稻种植,增加水稻种植面积。到2020年,水稻种植面积达到20万亩,其中绿色有机水稻达到15万亩,打造绿色有机水稻知名品牌,粮食总产量稳定在7亿斤以上。

  二、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

  围绕以“稳羊增牛”为目标,转变畜牧业养殖方式,依托蒙牛、蒙犇等农牧业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奶牛、肉牛、肉羊养殖小区和养殖专业村建设。到2020年,奶牛存栏达到3万头,育肥牛出栏5万头、肉羊存栏60万只,全力打造“兴安肉牛”、“兴安肉羊”系列品牌。

  三、发展设施农业与庭院经济

  发挥我市生态环境良好、区位条件便利的优势,围绕城市“菜篮子”,打造蔬菜生产供应基地。依托现有21个设施农业园区,扩大无公害、有机蔬菜的种植面积和设施蔬菜种植面积。到2020年,全市蔬菜产量达到2亿斤,满足全市蔬菜需求量的60%以上,逐步实现“农超对接”“产地挂钩”等产品直供模式,打造绿色有机蔬菜品牌。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思路,大力发展庭院蔬菜、冷棚食用菌、果树栽植和畜禽养殖,使庭院经济成为农民增收致富新的增长点。

  四、大力发展高效经济作物

  大力发展花生、中草药、甜叶菊等经济作物种植,建设一批生产规模大、市场相对稳定的标准化生产基地。提高竞争力和影响力,逐步扩大市场份额。到2020年,全市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争取达到7万亩。

  第三节   创新现代农牧业经营方式

  积极培育现代经营主体,创新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完善涉农三次产业之间的内在关系,优化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让农户分享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利润,拓宽农民持续增收渠道。

  一、培育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提高农牧业生产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农业生产的标准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发展粮经饲结合、种养加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模式的家庭农场、家庭牧场建设,积极推广“订单型”、“价格保护型”、“协作服务型”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发展混合所有制农业产业化企业,构建农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农业新格局。

  二、大力发展“互联网+农业”

  推进农村电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畜产品流通设施和市场建设,支持电商、物流、商贸、金融等企业参与涉农电子商务平台建立服务网点,借助互联网加大产品线上线下销售,扩大市场占有率。

  三、鼓励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按照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土地经营权有序流转。建立市、镇、村三级土地流转体系,稳定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搭建土地流转信息平台,加强土地流转监管,严禁基本农田转为非农业用地。

  四、推动农牧业产业化、品牌化经营

  以产业化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以工业化思维谋划农牧业产业化,积极引进大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围绕农产品加工培育龙头企业,实现产业化经营。到2020年,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30家。依托我市农牧业资源,加强原产地产品及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积极开展绿色有机产品申报工作,实施品牌战略,着力打造“绿色兴安”系列品牌,提高有机农畜产品品牌竞争力,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市场份额。

  第四节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落实“六个精准、五个一批”要求,以整村推进为平台,以金融扶贫为驱动,优化配置各类资源,积极发挥政府和市场两方面作用,广泛动员,协调配合,合力攻坚,坚持把脱贫攻坚与强化基础设施、三次产业融合、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社会事业、加强生态保护相结合,到2016年率先实现“人脱贫、县摘帽”工作目标。

  坚持分类指导、精准扶贫。因村、因户、因人施策,做到扶贫对象、措施到户、项目安排、资金使用、因村派人、脱贫成效“六个精准”,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实现扶贫到村到户。

  多措并举落实扶贫开发。积极为农户和涉农企业投放金融扶贫富民贷款,发展生产实现脱贫。实施以葛根庙为中心的旅游扶贫项目。实施“三到村三到户”精准扶贫,破解贫困嘎查村产业发展难题。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实现脱贫。对移民户开展适用技术培训,创造就业机会,确保移民户生产生活得到保障。发展教育实现脱贫,教育经费向贫困地区倾斜,资助贫困户子女上学。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程,实现政策兜底脱贫。争取实施光伏扶贫工程,为贫困户安装分布式光伏发电系统,增加贫困人口基本生活收入。

  创新扶贫方式,发展“互联网+”扶贫。抓住国家加快贫困地区物流配送体系建设,支持邮政、供销合作等系统在贫困乡村建立服务网点的机会,加强贫困地区农产品网上销售平台建设,加强贫困地区农村电商人才培训,对贫困家庭开设网店给予网络资费补助、小额信贷等支持。加强贫困地区公共服务均等化,实施全部贫困嘎查村村内基础设施及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项目。

  第五节   着力打造特色乡镇

  统筹利用国家支持、对口支援、地方配套、社会投资,着力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初步形成“中心城市辐射、多点联动发展”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格局,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城镇化水平。

  一、构建新型小城镇体系

  结合中心城区半径10公里内逐步退出传统农业耕作,按照发展近郊林果、瓜菜等精准、高效、旅游观光农业的思路,着力建设乌兰哈达城关镇,义勒力特镇城市后花园,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和葛根庙卫星镇,太本站镇就地城镇化。

  按照“一镇一业、一村一品”思路,乌兰哈达镇结合胡力斯台、古城、三合等特色村寨,打造近郊旅游基地。义勒力特镇充分发挥临近机场优势,启动胜利嘎查稻田创意观光和义勒力特嘎查休闲农庄公园等项目建设,建成可供市民及外来游客观光、采摘、休闲、漫步的城市后花园。太本站镇发挥3村毗邻优势,启动村民住宅小区建设,实现就地城镇化。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和葛根庙镇按照卫星镇定位,将葛根庙镇建成宗教旅游、休闲采摘旅游特色镇,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发挥万亩水田和设施农业优势,建成水稻专业镇。

  做好城镇化和产业化两大文章,引导嘎查村人口逐步向镇政府所在地和城市周边集中转移,积极推进城镇化进程和土地集约化经营水平,大力发展农家乐、农家旅馆、农家采摘、种植体验、养殖体验等富农项目,使小项目集中连片,变成大产业。

  二、有序引导中心村发展

  通过规划和政策引导,加快改造旧村落、撤并小型村,加大中心村基础设施投入,采取土地流转、宅基地置换等方式,鼓励农村居民向中心村聚居,有序引导中心村建设。促进交通、电力、通信、环卫、医疗、文化和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向中心村延伸,全面加强中心村环境整治,提高建设水平和公共服务质量。到2020年建成规模适度、生态宜居的中心村49个,其中乌兰哈达镇12个、义勒力特镇13个、葛根庙镇8个、太本站镇3个、斯力很现代农业园区13个。

  第五章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深入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抓住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中国制造2025”、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西部大开发、支持革命老区和民族地区加快发展等政策机遇,以壮大规模、提升实力为目标,构建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工业经济发展新格局。到“十三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力争达到100亿元,占全部工业增加值的95%以上,全市规模以上企业力争达到100家以上。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创建本土品牌,引导全市工业向精深发展,加强现有传统优势产业的重组、整合与技术改造,促进绿色食品加工、冶金机械、建材、生物技术等优势产业转型升级。

  一、壮大绿色食品加工产业

  依托乌兰浩特地区及周边地区水稻、布留克等绿色有机农作物种植和牛、羊等养殖业发展基础,做大做强乳制品、肉制品、酱菜、水稻、面粉、大豆油、啤酒、白酒、玉米、蔬菜等绿色农畜产品深加工行业。积极鼓励引导龙头企业在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的基础上,培育更多更具影响力的国内外知名品牌,组团开拓国内外市场,尽快壮大企业规模,提高竞争力,走进全国绿色农畜产品加工行业前列。

  加快引进大型骨干企业,引进先进装备和技术,实行集团化发展。建设绿色食品加工示范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到2020年,全市规模以上农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30家以上,实现增加值20亿元以上。

  二、重点扶持生物技术产业

  实施“重研发、联品牌、拓市场”战略,以现有企业为主体,依托动物脏器、中草药、农作物等丰富生物资源,提高药品生产和研发能力,做大做强蒙药产业,重点开发具有地域特点、民族特色、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药,打造蒙药知名品牌。

  加快生物制药的产业化进程,推动现有生物制药企业技术创新,开发技术含量高、高附加值的药品和生物制品,扩大高端和终端产品生产规模,提高系列产品竞争力。

  努力构筑集中草药种植、药品研发、生产加工、药品流通、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一体化配套的中草药产业集群基地。形成以蒙药为主体,生物制药为新增长极,其他制药共同发展的现代医药产业格局。

  发挥乌兰浩特市及周边地区丰富的玉米资源优势,积极引进以玉米为原料的生物发酵、生物制药、兽药、农药等生产企业,通过技术引进、技术创新,大力推动“玉米-淀粉-原料药-中间体-成品药”现代生物制药产业链的形成和发展;培育和扶持生物肥料、生物饲料产业。

  三、转型发展冶金机械产业

  依托冶金产业基础,推动乌钢、金源达等企业的传统产业新型化发展,逐步淘汰落后产能,适应市场需求,优化产品结构。

  重点发展粮食和经济作物育、耕、种、管、收、运、贮及畜牧养殖主要生产环节的先进农牧业机械装备,鼓励农机企业加大先进农机装备产品和专利产品的研发,推行平台化、模块化、系列化的产品开发模式,提高农机装备生产技术与工具的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水平,加快推动农机装备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和先进基础工艺的工程化和产业化,加大 “互联网+农机制造业”融合创新力度,提升农机制造产业基础制造和协作配套能力,促进农机装备制造产业链深度延伸,做大做强农机制造业。对接长春、沈阳、大连等地高端装备制造业,加强与周边城市的互利合作,积极引进高端装备制造业,培育装备制造产业规模化发展,打造装备制造产业配套集聚区。

  四、合理推进新型材料产业

  依托建材园区,加快淘汰严重过剩的传统建材业落后产能,推动现有企业转型升级,清退“僵尸企业”。积极开发绿色建筑材料、新型建材、非金属矿制品,提高资源再利用效率,提升建材工业发展水平。

  五、优化发展烟草制造产业

  积极推进红云红河乌兰浩特卷烟厂发展烟草种植基地,改变烟厂原料和市场“两头在外”现状,鼓励烟厂加强生产调度和市场开拓,进一步调优产品结构,争取生产指标,力争到2020年实现“5050”目标。积极引进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配套企业,形成产业联动发展。

  第二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把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产业竞争力的战略突破口,以清洁能源、新型煤化工、信息技术和节能环保产业为重点,突出科技、人才支撑,加大扶持力度,力争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增加自主知识产权产品,打造新的经济增长点。

  一、清洁能源产业

  乌兰浩特年均日照约2900小时,发挥太阳能资源优势,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扩大太阳能光伏产品应用领域。根据国家环保、节能、能源等方面产业政策,结合自治区“十三五”时期加快能源通道建设发展目标,重点推进风电、光伏发电入网工程和电力输送通道设施的建设,积极推动京能风电、中电电气光伏等项目建设,加快电量核准并网进程。继续加强生物能源技术的开发,推进风电、太阳能、生物质能梯级开发,形成风能为主、光能为辅、生物质能为补充的清洁能源格局,打造重要的清洁能源输出基地。依托于乌兰浩特市毗邻锡林郭勒、通辽两大蒙东能源基地和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外连俄蒙的区位优势,以及铁路、公路交通和乌兰浩特市的工业、物流基础优势,承接蒙东煤炭下游产业和东北工业基地上游产业转移,积极发展现代煤化工产业,深度融入蒙东循环经济区,重点发展煤化工、褐煤低温热解多联产化工等新型煤化工产业。

  二、信息技术产业

  适应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发展趋势,积极推行“互联网+”产业,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有机结合。积极发展电子商务,重点推进开发区和物流园区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重点吸纳第三方交易平台、电商企业、电商服务企业入驻,实现电子交易、实体经营、仓储物流、产品包装、营销策划、信息咨询、技能培训等全流程全方位的服务功能,推动企业产品网上销售,构建信息技术产业发展新格局。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提升信息化传输通道,丰富网络接入手段,探索发展“大数据+行政、交通、医疗、教育、旅游、安全、环保等”信息化进程模式,力争建成“自治区信息化建设示范县”。

  三、节能环保产业

  推进工业节能、建筑和生活节能、固体废物综合利用、城市生活垃圾再利用、生产行业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治理等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研发适应北方气候特点的污水处理和脱硝、脱硫等资源循环利用和再制造关键技术和装备,推进市场化节能环保服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垃圾发电、废水、废渣、废旧产品循环利用产业化。大力发展环保设计、咨询、工程等环保服务业。

  第三节   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把工业经济园区建设与城镇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突出园区产业特色和产业定位,合理确定园区空间布局和功能配置,逐步把园区建设成为项目建设的平台、产业集聚的载体、对外开放的窗口、县域经济的重要增长极。以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为主导,加快葛根庙开发区、建材园区提档升级,重点加强园区标准化厂房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和改善园区行政管理与服务,进一步完善交通、供电、供水、供热、环保、通讯等基础设施,形成生产、服务、基础设施配套的功能完备的园区产业生态系统。

  一、乌兰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

  拓展开发区发展空间,完善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依托全盟农牧业资源,着重在玉米深加工、特色浆果饮料、生物有机肥及畜产品深加工方向进行产业链招商,形成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的产业模式,壮大园区绿色农畜产品生产规模,提升园区档次。到2020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0家以上,园区总收入达到200亿元以上。

  二、葛根庙工业园

  重点发展煤化工下游产业、特色冶金机械、新材料产业,培育和打造蒙东地区现代煤化工示范基地。到2020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10家以上,园区营业收入达到60亿元以上。

  三、建材园

  实施建材园扩区工程,加快升级改造步伐,重点推进现有企业技改升级,着重引进绿色建材产业,打造全盟重要的建材生产加工基地。到2020年,园区入驻企业达到20家以上,园区营业收入达到40亿元以上。

  第四节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活力

  一、优化发展环境

  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优化运营模式,减少审批事项,清理和规范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企业负担,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增强盈利能力。大力优化软环境,积极推行“一站式”办公、“一条龙”服务,设立重大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工业经济发展资金调度制度,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法制环境、信用环境和服务环境。

  二、加大扶持力度

  加强银企对接、政银企合作,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扶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成长性好、带动力强、贡献突出的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条件成熟企业上市,着力培育一批优势突出、特色鲜明、效益良好、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企业集团。实施专员负责制,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安排专员协调服务,实行生产运营全程负责。协助企业有效利用国家和自治区在技改、环保、生产奖励、贴息等方面的扶持政策,确保政策落实到位。

  三、增强市场活力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建立“僵尸企业”清理机制,稳妥有序处置“僵尸企业”。对资不抵债、连年亏损、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或依法破产清算,退出市场;对具备生产能力和发展潜力的企业,采取租赁、重组、融资等方式盘活现有资产,淘汰落后产能,加大技改投入,帮助其走出困境,增强竞争力。

  多措并举降低企业成本。深入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进一步降低企业的交易、人工、财务、物流成本和税费负担,增强企业竞争力、盈利能力和发展后劲。

  鼓励创新创业。激发创业激情,培育更多的新的市场主体。提高创新能力,打造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高企业的技术水平,提高科技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贡献率。激发企业家精神,依法保护企业家财产权和创新收益,保持经济发展的永续动力。

  第六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培育新的增长点为突破口,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按照放宽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加快集聚发展的原则,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促进服务业与现代农业、新型工业融合发展,加快城市综合体、特色街区和现代市场建设,形成机制灵活、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体系,为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生产性服务业是经济发达的基本特征,是城市核心竞争力的集中体现,是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主要抓手。把握全市加快转调发展的关键时期,大力发展现代物流、创意设计、现代金融、服务外包等生产性服务业。

  一、建设区域性物流仓储中心

  抢抓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机遇,依托欧亚国际货运大通道,立足东北三省和蒙东地区产业带,发挥资源、区位和产业发展优势,全面改造提升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立足内需、融合蒙东、面向东北、连通国际”的现代物流体系。以农畜产品物流、冷链物流、粮食仓储、专业市场、城乡配送、电子商务、快递服务为发展重点,完善仓储运输、装卸搬运、流通加工、信息服务等配套设施和服务体系,构建盟、市、镇、嘎查村四个层次商业服务网络。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盟GDP的比重达到10%左右;第三方物流业务量占物流业务总量的70%以上;综合物流园区的功能达到全区一流水平;引进和培育20户以上区内外一流的物流企业。

  二、集聚发展绒毛贸易加工产业

  引导关店绒毛市场企业向绒毛贸易加工园搬迁,提高产业集聚度、延长产业链,促进资源集中集约利用,实现产业集聚协调发展。结合搬迁改造,推动企业转型升级,改变目前绒毛产业规模小、层次低、缺乏品牌、市场占有率低的现状。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产品设计为龙头,加快产品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合作,构建绒毛产业协同创新机制,提高技术标准的国内话语权;培育龙头企业,打造知名品牌、创新营销模式,提升绒毛制品的现代营销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成为全国绒毛产业发展的高地。到2020年,将园区打造成为东北地区最大、全国知名的绒毛贸易加工园区。

  三、启动建设空港物流园区

  依托乌兰浩特大型枢纽机场的综合优势,借鉴国内外空港物流基地建设的成功经验和相应的先进理念,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临空物流基地、保税物流中心、空港作业区、物流商贸区和综合服务配套区等重点工程,将乌兰浩特空港物流区建设成为集运输、仓储、装卸、加工、整理、配送为一体化的多功能综合性服务区,着力提升我市航空物流货运竞争力。

  四、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

  依托绿色食品加工、生物制药等产业基础,发挥双语优势,培育双语电子商务平台。加快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培育新兴电子商务产业,争创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加强“互联网+”绿色农畜产品建设,积极利用第三方电商平台,鼓励企业自建平台,积极发展B2B、B2C、O2O、移动客户端的APP,拓展电商渠道。到2020年,发展独立运营电子商务平台企业5家以上,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企业20家以上,全市各类网店达到5000家以上。

  五、做大做好现代金融业

  以打造兴安盟金融服务中心为目标,进一步优化金融服务环境,积极推进建立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高效率的现代金融市场体系,增强金融业对经济的带动作用和辐射能力。

  积极引进区内外金融机构。引进全国性股份制银行、有特色的城商行、外资银行以及有实力的证券公司、期货公司、基金公司、信托公司、租赁公司等金融机构来我市注册集聚,设立分支机构。积极支持发展本地法人金融机构,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发起设立新型金融机构,参与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增资扩股。

  积极鼓励金融业务创新。整合政银企合作资源,发展质押、担保、财务、信托等新兴金融业务,加快创业投资、产业投资等股权投资和担保体系建设,积极引进天使、创业、产业投资参与我市企业股改上市、再融资和并购重组。大力提高直接融资比例,扶持中小企业在新三板、创业版上市融资和发行企业债券。

  发展金融中介服务。引进担保公司、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资产评估、租赁代理等金融中介服务机构来我市设立分支机构或办事处,推动金融中介服务业发展。

  第二节   提升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中心城区要紧紧抓住产业转型升级契机,改造提升商贸批发、商务服务、旅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进一步挖掘潜力、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加强沿河公共休闲空间建设,重点打造一批商贸圈、商务圈、产业文化圈和休闲娱乐圈,拓展生活性服务业领域,推动生活性服务业上规模、上水平。

  一、提升传统生活性服务业档次

  以国际裘皮城、欧蓓莎城市生活中心、博源酒店为重点,建设会展中心、星级酒店项目,打造城东商务圈;以欧亚购物中心为核心,以乌兰东街商业圈为辅助,打造城南商贸圈,全面提升城市商业品位。大力扶持具有当地特色的本地餐饮企业发展,积极引进大型餐饮集团入住乌兰浩特市,建设图书城、大型电影院、汇演中心等项目,提升服务业管理水平和人才素质,打造城市中心休闲娱乐消费圈和区域性休闲娱乐消费中心,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和高品质转变,积极扩大居民消费。

  二、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构建集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与健康促进、健康保险等为一体的服务体系。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养老服务设施覆盖所有城市社区和乡镇,形成政府保障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发展格局。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盈利性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项目,提供标准化、专业化、价格可承受的养老服务。按照“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的原则,逐步将所有社会老人纳入服务范围,进一步加强“三无”、“五保”和低保老人养老保障。到2020年,养老机构床位增加到2240张,每千名户籍老人拥有床位40张。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重点建设以自然生态环境为基础,以蒙元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为主体,生态山水、休闲农业和冰雪文化旅游为补充的多元化的旅游产品体系,形成“一心双核两带多节点”的旅游空间格局,全面塑造“天骄朝拜圣地、民族自治摇篮”的旅游形象。力争到2020年,全市旅游人数达到16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收入达到13亿元以上。

  一、构建“一心双核两带多节点”旅游产业空间布局

  “一心”指乌兰浩特市城市旅游综合服务中心一个中心城市, “双核”指成吉思汗庙与红色旅游景区两个驱动景区, “两带”指洮儿河、归流河两条河流形成的景观轴线,结合周边的湿地、森林、山地与休闲农业,形成纵向的景观骨架, “多节点”包括义勒力特温泉小镇,葛根庙佛教文化小镇、三合朝鲜族特色村、胡力斯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特色村等。

  二、构建多元旅游产品体系

  将成吉思汗庙打造成为成吉思汗祭祀圣地,组织祭祀活动,打造蒙元文化主题产品。利用“五·一”会址、乌兰夫办公旧址、自治区政府办公旧址、内蒙古民族解放纪念馆等红色资源,开发红色旅游产品。利用葛根庙与其他国内外寺庙的交流、合作,开展藏传佛教建筑观光之旅,开发宗教文化主题产品。以洮儿河、归流河观光线路为依托,开发生态山水主题产品。

  推出郊游、野营、探险等自然生态游活动,将自然风景区打造成人们回归自然、休闲度假、避暑养生的理想场所,开发具有参与性、体验性、互动性的旅游产品,抓住举办世界冬奥会的机遇,全面推动冬季冰雪文化旅游发展,构建“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综合旅游服务体系。

  三、加强与周边地区旅游合作

  围绕“乌—阿—海—满”等精品旅游线路,实施品牌线路规划、精心包装营销,形成“避暑度假、冰雪体验、生态养生”品牌。重点发展体验式的休闲、观光、度假旅游,加大旅游宣传力度,打造自驾游、草原风情游品牌,形成与周边地区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旅游发展新态势。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充分认识、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统筹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改革创新、依法治市,转变城市发展方式、规范城市规划、完善城市治理体系、提高城市治理能力、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打造“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宜居宜业” 区域性中心城市。到2020年城镇化水平达到85%以上。

  第一节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

  牢固树立规划立市理念,坚持规划先行。通盘考虑城市发展方向、资源分布和空间布局,加快编制完善我市区域空间发展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和村镇体系规划,加强城市建筑风格和品质研究,抓好城市总体规划和各专项规划的衔接。

  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打造城南新区、山城路片区、河东新区等全新城市组团。以城南新区开发为重点,全力打造集商住、医疗养生、物流配送、生态休闲等于一体的全新城市组团。到2020年,城南新区基本到达基础设施配套齐全,生态高效的示范组团。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一、加快推进棚户区与旧城区改造

  全力推进棚户区改造。按照国家、自治区城市工作会议要求,加快城南新区、山城路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建设,同步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切实做好土地房屋征收、补偿安置等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货币化安置,配合房地产市场“去库存”,最大限度缩短安置周期,让群众尽快入住新房,享有更好的居住环境和物业服务,满足群众多样化居住需求。到2020年,全面完成全市103个片区、251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作,棚户区居民全部迁入新居。

  实施老旧小区(危楼)改造。集中利用3年时间(2016 -2018),全面完成老旧小区改造。重点对老旧小区实施“三水一化”、绿化、物业用房、垃圾房、停车位、健身器材等进行全方位、立体化改造,将示范小区创建、物业企业进驻等统筹考虑,全面提升老旧小区改造工作水平。

  二、加快城市综合交通网络建设

  打通归流河东路、罕山东街、科尔沁路、滨河路、302国道等断头路、丁字路,全力解决道路交通不畅问题。新建钢铁大街、环城南路公铁立交桥,洮儿河、归流河跨河桥等桥梁8座,完成41公里西南绕城高速公路和7.4公里机场路建设,深入推进小巷治理,打通城市交通“毛细血管”,形成城市外环道路相接、内部路网布局优化的公共道路交通体系。

  规划建设过街天桥4座,立交桥1座,在兴安路、罕山街、乌兰街等城市主要街路规划建设立体式停车场3座,在河东新区、城南新区规划建设大型货运停车场2座,城市公交枢纽站3座,最大限度满足停车需求,缓解城区停车压力。

  三、实施城市地下管网改造工程

  加强供排水和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加快排水系统建设,新建改造城市排水管网68公里,加快实施城市排水分流改造工程和雨水出水口管道工程,实现主城区污水全收集、全处理目标。完善城市污水设施,加快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污泥处理和再生水回用工程,新建再生水管网70公里。到2020年,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污水收集管网系统,城市污水集中处理达到日10万吨、再生水回用4万吨。重点实施兴安南路、山城路、工业大道、滨河大道等街路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全市建设地下综合管廊10公里以上。

  四、推进海绵城市建设

  在城市新区、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逐步推进海绵城市建设,把新开发片区纳入城市规划建设管控环节,实施全过程规划控制。老城区结合棚户区改造、危房改造和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加强海绵型建筑与小区、海绵型道路与广场、海绵型公园与绿地和绿色蓄排与净化利用等设施建设,实现自然积存、自然渗透、自然净化的城市发展方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五、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城市供电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配电网建设,实现各电压等级协调发展。加快城市配电网升级改造,依托500千伏伊兴乌输变电工程、中心66千伏输变电工程、河东66千伏输变电工程等大型电力项目,全面提升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初步形成以各级电网协调发展为基础,以信息化、自动化、互动化为主要特征的智能电网运行服务体系。

  ——完善燃气设施建设。健全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系统,“十三五”期间,新建LNG气化站1座、LNG加注站2座、L—CNG加气站2座,日加气能力达到10万立方米,新建中低压燃气管网300公里以上,推进城市天然气向5个乡镇延伸,提高城市管道燃气气化率比例和乡镇燃气普及率。到2020年,城市燃气普及率达到90%以上。

  ——完善供热设施建设。加快推进蒙能2×34万千万热电联产项目2号机组投产运行,并尽快实现并网发电,逐步淘汰河东区、物流园区等区域分散供热锅炉。新建扩建同泽热力、河东区热源厂,新建改造供热主管网130公里以上,尽快实现中心城区集中供热全覆盖。

  ——加强供水保障。满足城市供水需求,形成较为完备的城市供水体系,新建、改建输配水管网240公里。到2020年,全市日供水能力达到14万吨,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100%。

  ——加强环卫基础设施建设。以加强城市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行垃圾分类收集。到2020年,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城区道路清扫机械化率到达60%以上,垃圾清运机械化程度到达90%。

  第三节 彰显城市生态与民族特色

  凭借洮儿河、归流河两大水系穿城而过的独特自然优势,实施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归流河沿岸整治、归流河水上乐园、冰雪世界和引水入城等重点项目,全力在“激活水脉”上做文章,全面完成两河治理和园林景观建设任务,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更多亲水、近水的平台和空间,展现“水”在城市发展历程中的独特魅力,凸显城市的灵性与活力。

  实施街路绿化工程,新增绿化面积60万平方米以上;继续实施成吉思汗公园西山坡、城市(北、西北、西、东南)出入口以及城市通道等重点区域景观绿化项目,新增绿化面积240万平方米以上;提升改造洮儿河生态休闲公园,建设博源广场、河东广场等城市主要公园广场,努力达到“三百米见绿、五百米见园”标准。到2020年,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9.5%,绿地率达到35%,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24平方米,全面完成国家园林城市创建任务,向农村延伸绿化,共享绿色福利。

  全力打造成吉思汗国家级文化旅游园区,深入挖掘整合历史文化、红色文化、蒙元文化资源,全力在“传承文脉”上做文章,增加城市记忆。实施成吉思汗广场透视工程、罕山周边配套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重现罕山原貌。

  以成吉思汗庙为核心,以乌兰街、罕山街、兴安路、五一路等城区主街路为主线,以主街路两侧特色建筑为载体,结合楼体外立面改造,将蒙元文化、红色文化、朝鲜族文化、简欧风格等元素植入美化亮化工程中,打造具有鲜明地区特色的城市景观。

  第四节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坚持科学经营、精细管理,加强城市管理数字化平台建设和功能整合,建设综合性城市管理数据库,构建完整、高效、互联互通的城市综合管理系统,实现城市管理的数字化、智慧化、网格化和联动化,推进智慧型城市建设,切实加快文明城市创建步伐。

  一、加快统一信息平台建设

  综合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人口、交通、能源、建设等公共设施信息和公共基础服务,搭建感知、分析、服务、指挥、监察“五位一体”数字化城市管理平台。综合利用各类监测监控手段,强化视频监控、环境监测、交通运行、供水供气供电、防洪防涝等城市运行数据的综合采集和管理分析,逐步建立数据决策、数据管理的新机制。

  二、充分整合现有资源,打造智慧城市

  积极运用先进传感、网络和信息处理技术,推进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深入实施“三网合一”、应急指挥系统、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数字教育,逐步实现政府、企业、民众三者之间数据共享,提升城市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提高城乡居民生活的便捷度。实施光纤到村工程,互联网由村村通到户户通升级,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4G无线网络市镇全覆盖,主要公共场所无线局域网络全覆盖。

  ——实施智能交通工程。通过监控、监测、交通流量分布优化等技术,建立集应急指挥、智能出行、出租车和公交车管理等于一体的城市交通综合管理和服务系统,实现交通信息的充分共享、公路交通状况的实时监控及动态管理,全面提升监控力度和智能化管理水平,确保城市道路交通安全、畅通。

  ——实施数字社区工程。充分考虑社区公共区、商务区、居住区的不同需求,融合应用物联网、互联网、移动通信等信息技术,发展社区政务、智能家居、社区远程监控、安全管理等智能应用系统,使居民生活向“智能化发展”。加快智慧社区安居标准方面的探索推进工作,为今后全市新建楼宇和社区实行智能化管理打好基础。

  三、提高城市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深入推进综合执法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队伍建设,提高执法水平,解决城市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消除城市管理工作中的短板,进一步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以静态车辆管理、城市小广告治理为突破口,到2020年,市容市貌明显改观。

  ——强化物业管理。完善物业行业管理,健全纠纷调处机制和物业管理考评体系,“采取政府扶持、依托社区、居民自治”的工作方针,深入推进市、镇(街)、社区“三级”物业管理工作体系建设。力争到2020年,全市物业服务企业整合优化为30家,物业管理综合覆盖率达到100%,全力营造优美和谐的居住环境。

  ——提升安全生产管理水平。弘扬安全发展理念,遵循安全生产客观规律,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科学统筹经济社会发展与安全生产,坚持改革创新、依法监管、源头防范、系统治理,着力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健全责任体系,着力加强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基础保障,大力提升整体安全生产水平,有效防范遏制各类生产安全事故,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良好稳定的安全生产环境。

  第八章  努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充分发挥乌兰浩特区位优势,以对接俄蒙、融入东北、承接沿海为主线,主动融入“一带一路”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国家区域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强与东北三省、环渤海经济圈的联系,努力构建多层次、宽领域交流与合作格局,建设开放乌兰浩特。

  第一节  深化区域合作

  顺应国家区域格局战略调整和国内区域经济一体化趋势,加强与周边地区分工与协作,主动融入“长吉图”先导区,有效承接东北三省、京津冀、沿海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打造蒙东地区新的经济增长极。

  面向珠三角、长三角等发达地区,加快建设产业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建立与周边旗县市的协调机制,打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强在基础设施共建共享、资源开发利用、产业发展、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合作,促进生产要素自由流动。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抓住新一轮产业重构和要素重组机遇,重点围绕农畜产品、生物制药、冶金机械、信息技术、新型建材等主导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持久动力。

  加强专业部门和专业队伍招商,明确招商任务,采取专职招商、精准招商、以商招商等有效方式,扩大引资规模,提高招商档次、提升产业层次、根植本地发展。加大人才和技术引进力度,注重引进企业技术研发中心,通过引进智力、人才和技术,促进科技创新。

  牢固树立环境就是生产力、吸引力、竞争力的理念,严格落实自治区、兴安盟取消和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行绿色通道、并联审批、投资代办、限时办结等制度,全面改善发展软环境。加快建立和完善面向中小企业的管理咨询、市场营销、技术培训、创业服务等服务体系,营造亲商、安商、稳定、透明、公平公正的投资环境。

  第三节  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发挥乌兰浩特在区位、环境、资源等方面的优势,依托阿尔山和满洲里口岸,扩大对俄蒙贸易,深化同俄蒙政府间、民间多种形式的交流与合作,把乌兰浩特建成中蒙俄、“一带一路”和东北三省商品物流发展供应链的重要节点城市。

  建设物流园区陆路口岸区和保税库,建立资源开发、生产加工、服务贸易基地,构建加工、销售、贸易、物流和电子商务产业链模式,打造一站式批发采购、零关税边贸商品流通总站,把乌兰浩特建成融入中蒙俄经济走廊的边贸城。

  第九章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统筹利用社会公共资源,加快推进就业、教育、文化和体育等各项事业全面进步,促进共享发展。

  第一节  提高城乡创业就业水平

  一、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放宽创业准入、落实税费优惠、实施创业补助、加大金融扶持力度和创业担保贷款发放力度,完善创业服务体系,积极引导大学生和农牧民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鼓励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开展“众创空间”建设,把乌兰浩特建设成为我区创新创业示范点。

  二、拓宽就业渠道

  积极拓宽就业渠道,开发社会公益性岗位,鼓励和扶持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落实好高校毕业生服务基层项目,加强农牧民工输出输入地劳务对接,实现输出输入地劳务信息互联互通。

  三、加强就业培训

  增加政府财政投入,重点建设公共技能实训基地,加强对城镇失业人员、新增劳动力和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就业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强化职业技能、创业能力、岗位技能提升等方面的培训,增强培训人员能力,提高劳务输出人员的技能,增加就业人员收入。

  四、畅通就业信息

  建设统一规范的劳动力市场,把发展家庭服务业、养老服务业、电子商务业作为扩大就业的重要领域。充分整合资源,实施人才信息与就业信息的及时对接与网络共享更新,满足企业的人才需求和个人的就业需求,定期不定期举办大型人才招聘会,提高就业水平。

  五、完善失业保险保障

  完善失业调控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预警制度,继续扩大失业监测工作覆盖面,加大对新增事业和企业单位失业保险的征缴力度,增加监测企业数量,完善失业系统数据库。发挥工会作用,维护职工群众的经济效益和民主权益。

  第二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一、加大教育投入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优先保障教育支出。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扩大社会资源进入教育途径,多渠道增加教育投入,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捐资助学、出资办学。按照城市发展规划,采取置换、迁建、新建等途径优化中小学布局,高质量实施薄弱学校标准化改造,逐步实现学校布局合理化、校舍建设标准化。

  二、加快发展学前教育

  把发展学前教育纳入城镇化建设规划,积极发展公办幼儿园,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逐步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与民办相结合的学前教育发展格局。改善各类幼儿园办园条件,全面提高保教质量,遵循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坚持科学规范的保教方法,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建设民族幼儿园、城郊幼儿园、铁西幼儿园,提高幼儿入园率。

  三、均衡发展义务教育

  加快中小学校标准化与校安建设,扩建爱国一小、铁西一小、卫东小学,和平三小,新建城郊中学等,进一步改善中小学办学条件。积极引进国内知名学校,加强联合办学力度,合理配置教育资源,全面推进集团化办学,保障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促进义务教育均衡、持续、协调发展。到2020年,全市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小学入学率保持100%水平,初中入学率保持100%水平。

  四、普及高中阶段教育

  实施高中学校提档升级工程,推动高中教育优质、多样、特色发展,加快形成示范引领与特色发展并举的高中教育模式。完成十五中迁建和四中扩建等项目,逐步扩大全市高中阶段教育规模,提高高中教育质量。到2020年,高中阶段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五、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整合职教资源,深化办学体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拓宽职业教育发展空间,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采取定向培养、短期培训等方式,大力发展职前教育他职后岗位培训等职业技能教育,构建适应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职业教育体系。

  六、扶持发展民办教育

  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提供多样化教育服务。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的需要,发展民办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和职业教育,打造办学形式多元、高质量有特色的民办学校,提高民办教育的活力和竞争力。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一、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多渠道筹措资金,新建、改建、扩建一批标志性、公益性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努力构建市镇村布局合理、功能齐全完备的文化设施体系。重点推进图书馆、档案馆、文化馆等场馆建设,为群众参与文化活动提供便利。加大自然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逐步建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保基本、促公平的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二、提高文化产品供给能力

  深入挖掘蒙元文化、红色文化、宗教文化,推出一批具有时代精神和艺术魅力的精品力作。积极推进数字化、网络化建设,支持发展软件、多媒体、电子出版物等文化产品和服务,促进传媒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信息资源的共享度和利用率。持续开展红城文化节、秧歌汇演等群众性文化活动,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坚持开展文化市场综合整治,促进文化市场安全、持续、健康发展。

  三、加快发展体育事业

  加快体育馆、体育场、健身路径等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实现体育资源社会共享。贯彻落实《体育法》和《全民健身条例》,坚持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发展公益性全民健身服务。建立健全国民体质监测体系和测试服务网络,为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和群众健康咨询提供服务。完善学校体育设施,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活动。积极开展足球、排球、乒乓球和羽毛球等赛事,不断提升竞技体育水平。普及推广冰雪体育运动,奠定发展冰雪体育运动的群众基础,促进冰雪体育运动与旅游、休闲产业深度融合。加强农村体育设施投入,逐步实现村村建有体育活动场所。

  第四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一、健全卫生计生服务体系

  加强基层卫生计生机构建设,调整和优化资源配置,完善基层卫生计生机构补偿机制和运行机制,强化基层卫生计生队伍建设。优化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立以市医院为龙头的市镇村三级医疗服务体系,促进基本公共医疗服务逐步均等化。统筹城乡医疗协调发展,推行电子健康档案、卫生计生综合信息平台建设等“互联网+”模式。加强以人才、技术、重点专科为核心的能力建设,巩固市医院与北京等地区三甲以上医院的长期合作帮扶机制。坚持中西医并重,促进中医药、蒙医药发展,完成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异地迁建。加强对各类医疗机构的监管,规范和引导社会力量兴办医疗机构。加强医疗质量监管,完善纠纷调解机制,构建和谐医患关系。

  二、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建立健全疾病控制、妇幼保健、卫生监督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重大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和出生缺陷等疾病监测与预防控制,健全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机制,最大限度预防、控制和消除职业病危害,到 2020 年,形成用人单位负责、行政机关监管、行业自律、职工全面参与和社会广泛监督的职业病防治格局,切实保护劳动者职业健康。

  三、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

  加快建立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基层卫生服务网络,强化社区卫生服务功能。到2020年,基本实现城市每万名居民有2名合格的全科医生,完善“小病在社区,大病在医院,康复回社区,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就医诊疗模式,满足广大居民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服务需求。

  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服务

  进一步改善镇卫生院的基础设施条件,推动嘎查村卫生室提档升级,完善农村卫生服务体系的预防保健和卫生监督功能,提高镇村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和水平。巩固和完善新农合制度,不断完善新农合补偿机制,到2020年参合率力争达到100%。加强农村卫生技术人员培训,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完善市级医院与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对口帮扶和双向转诊制度,大力开展对口支援、卫生下乡活动,实现常见病不出镇、小病不出村的目标。

  五、提高计划生育服务水平

  全面落实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目标管理责任制。优化人口结构,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提升生殖健康、妇幼保健技术服务能力,全面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第五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一、构建社会保障体系

  增加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基金,合理确定保障标准和方式,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广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提高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健全城镇职工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发挥商业保险补充性作用,着力扩大个体私营经济组织就业人员、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失地农民的参保覆盖面,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常住人口应保尽保。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社会保障体系,到2020年,城镇农村基本养老覆盖率达到99%。

  二、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加大低保家庭就业安置力度,落实低保家庭子女上学救助帮扶,通过建设互助幸福院、提高保障标准等措施进行救助,对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进行兜底,实现社会救助体系全覆盖。加快完成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切实改善居住条件。

  三、保障妇女儿童和残疾人合法权益

  全面落实《妇女儿童发展规划》,依法保障妇女平等权利和儿童生存、发展、受保护权利。加大残疾人保障工作力度,健全残疾人帮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第十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围绕建设祖国北疆生态安全屏障,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充分发挥我市林地、河流、湿地及水域的生态服务和生态维护功能,让城市融入自然,让群众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第一节  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

  一、建设生态防护体系

  ——推进重点区域绿化。结合国家“十三五”加快推进重点区域绿化,加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积极争取重点区域绿化、村屯绿化,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等工程,引导各方面资金投入植树造林,扩大造林规模,实现“城在绿中、林在城中”目标。建设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成吉思汗国家森林公园,增强休闲度假功能,加强归流河、洮儿河等河流沿岸的退耕还湿、退耕还林工作,加大国道、省道、铁路两旁的林地建设力度,充分发挥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到2020年全市森林覆被率达到30%以上。

  ——构建农业生态防护体系。切实保护农业生态安全格局,落实耕地保护目标责任制,守住耕地红线。加强农田防护林的保护和监管力度,建立耕地与林地协调推进的发展格局。

  ——实施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工程。实施生物多样性示范区建设项目,启动生物栖息地保护、湿地保护、生态环境修复、环境生态指标控制等综合项目。

  二、加大生态保护力度

  ——保护土地资源。科学合理利用土地,有效控制非农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确保建设用地与耕地占补平衡。积极推进土地整治与复垦,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改良耕作方式,推广秸秆还田,通过深松、少耕、轮作等方式,改善土壤理化性状,提高耕地质量。强化土地质量监测,加大对破坏耕地质量行为的查处力度。

  ——保护水资源。发展节水农业,积极推广玉米、水稻抗旱节水品种和水肥一体化、循环水养殖等技术,全面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加强水土保持,防止水土流失。积极推广和使用节水净水技术,加大对企业污水排放的监督管理。提高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加强中水利用。推行阶梯水价制度,减少浪费。

  ——保护湿地资源。加大湿地保护投入力度,坚持“最小干预、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原则,采取综合治理、防治结合措施,依法加强湿地管理,建立科学的湿地监控和功能评价体系,健全完善湿地保护机制。

  ——保护林草资源。加强森林病虫害防治,维持生态平衡。抓好森林防火工作,落实森林防火主体责任制。加大草原治理和保护力度,继续实施“三化”草原治理工程,贯彻落实草畜平衡和草原生态奖补政策,加强草原管护,逐步建立草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长效机制。

  第二节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一、开展雾霾防控工作

  建立大气治理联防联控机制,进一步加大风能、太阳能清洁能源比重,推进燃煤设施的清洁能源替代。加强工业污染防治,加大重点工业大气污染源治理力度,实现全面、稳定达标排放。有效控制施工场地和交通扬尘污染,进一步降低粉尘排放。治理农作物秸秆焚烧, 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城区环境空气质量好于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以上。

  二、治理面源污染

  采取测土配方施肥的方法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少农药、除草剂等化学品的投入,改善耕作方式,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推广农村环保实用技术,引导农民科学生产,提高秸秆、人畜粪肥利用率。

  三、实施重点节能工程

  组织实施低能耗、绿色建筑示范项目,推动建筑供热计量及节能改造。深入推进工业节能技改,加强重点用能单位能效监管。鼓励和引导市民绿色出行,发展公共租赁自行车,积极推广节能环保型交通运输工具和运输方式,实施节能环保产品惠民工程。

  四、全面落实节能减排

  建立投资项目能耗准入制度,逐步淘汰资源利用效率低下的低端产业及产业环节,促进产业发展高端化、轻型化、绿色化。加强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节能减排产品研发推广,降低单位产值能耗、水耗。引导鼓励产业集群式发展,推动上下游产业间的资源、能源、物料共享和再生循环利用。重点跟踪推进高能耗、高水耗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

  五、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持续保持环境执法高压态势,继续深入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专项行动,严格执行环境评估和审查,推进建设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强化试生产检查和审核,杜绝未批先建、未验先投现象。

  第三篇  规划实施保障

  规划的有效实施,必须紧密结合新的时代背景和乌兰浩特发展的阶段性要求,坚持党的领导,正确履行政府职责,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市,实施人才强市,建立健全规划评估机制,完善监督机制,有效保障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发展。

  第十一章   坚持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实现“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根本保证。坚持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发挥各级党委领导核心作用,强化全委会决策和监督作用。完善党委研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定期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机制,健全决策咨询机制,提高决策科学化水平。

  党的各级组织和全体共产党员要遵守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认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充分认识和把握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进一步解放思想,夯实作风。紧紧依靠市委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

  领导干部要提升“功成不必在我”境界,努力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一岗双责”,严格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大力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真抓实干,强化“三严三实”,坚决反对“四风”,以优良党风凝聚党心民心,形成推进全市经济社会更好更稳更快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十二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突出问题导向和发展导向,推进六大领域改革,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着重抓好行政审批制度、投融资体制、财税体制、教育卫生等方面改革工作,严格执行定期调度、督查通报、考核评价等制度,确保改革任务改有所成。积极探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大先行先试改革创新力度,激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新动力。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规范政府在市场中的行为,促进创新发展。持续推进新型管理模式改革和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行政效能。

  ——推进新型管理模式改革。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管理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管理的转变。探索构建权界清晰、运转高效、法治保障的政府职能体系。依法完成政府机构改革,理顺部门职责关系。完善公共资源交易监督管理体制,建立统一规范的公共资源交易平台。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协同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以建立权力清单、负面清单和责任清单为突破口,承接上级下放的行政审批事项。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开展并联审批改革,加强行政审批信息化建设,实现与国家、自治区、兴安盟平台互联互通,提高审批效率。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推动要素自由流动,清除市场壁垒,通过深化投融资体制、开放型经济体制和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形成有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探索运用PPP融资模式,拓宽民间投资领域,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建设。采用资产证券化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化解地方金融风险。加强开放型金融合作,积极争取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贷款。优化政府核准投资项目管理流程。深化竞争性领域投资体制机制改革,高效安全使用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

  ——推进财税体制改革。改进预算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国有资本投资预算的全口径预算体系。完善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及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探索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机制,强化财政资金的政策引导杠杆作用,加强政府债务管理。贯彻上级税收制度改革措施,加快推进“营改增”扩围、推动环境保护“费改税”。修订新一轮乡镇财政管理体制,科学划分市镇两级财权、事权,规范市镇财力分配。规范和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范和化解地方性债务风险。

  第三节   推动社会领域改革

  以社会化、专业化为导向,通过推进教育、医药卫生、养老保险体制改革和新型城镇化配套改革,提高公共服务资源配置均等化和群众满意度,保证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全民共享。

  ——推进教育综合改革。推进中小学管理模式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推进职业教育综合改革,完善初高中与职业教育相衔接、人才需求预测与专业设置动态联动工作机制。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巩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通过多种方式降低大病慢性病医疗费用。落实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健全药品供应保障机制。加强全科医生、家庭医生培养,鼓励医师多点执业,引导社会资本办医。深化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坚持公益属性,实行医疗、医保、医药联动,破除逐利机制,建立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推进新型城镇化综合配套改革。加快推进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依法维护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以国家和自治区户籍改革政策为依据,取消人口向城镇迁移的户籍障碍,实行按居住地登记的户口管理制度。推进不动产登记制度改革,保障不动产交易安全,保护不动产权利人合法权益。

  第十三章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第一节   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

  明确规划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龙头地位,依据规划确立的投资方向和重点任务,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根据自身职责,制定专项领域的专项规划。各镇要根据规划精神,制定和实施本辖区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要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为依据,与总体规划相衔接,保证规划目标如期实现。

  强化规划意识,责任意识,确保认识到位、组织到位、执行到位。深入宣传,广泛动员,使全社会了解规划蓝图,自觉参与规划实施。

  第二节   加强依法治市

  以严格执法、维护公平正义为目标,全面推进依法治市进程,建设法治乌兰浩特。推进政府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运行的流程、方式、时限和责任,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科学划分政府及各部门行政执法职能,健全行政执法和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大力推进普遍建立法律顾问制度。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规范司法行为,构建开放、动态、透明、便民的阳光司法机制。全面推进“平安红城”建设,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节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加大人才培养引进力度,建立健全聚才用才体制、机制,努力释放人才红利。坚持政企联动、形成合力,以创新驱动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委政府在人才工作中的主导作用,大力引进和培养造就一大批专业化、职业化、国际化的“高精专”人才,发挥人才在我市“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加强对人才工作的统筹领导,建立健全人才工作重大事项报告、重要情况通报及工作督办制度和市人才工作联动制度,整合全市人才资源,不断完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创新人才载体平台,努力打造乌兰浩特市人才智力高度密集、科技创新高度活跃、新兴产业高度发展的人才发展中心。强化问题导向,打破体制壁垒和身份界限,完善人才配置流转机制。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营造人才发展优越环境,制定人才引进专项政策,解决住房、落户、子女就学等问题,以优美环境、优良秩序、优惠政策吸引人才扎根乌兰浩特,为乌兰浩特发展注满人才的“蓄水池”。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本规划提出的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是政府履行职责的主要依据。实行规划目标责任制,市政府统筹负责本规划的组织实施,强化部门协同联动,落实部门责任。

  建立规划实施的监测、考核评价机制,重点加强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实情况的考评,保证规划的整体执行效果。加强调查研究和监督、监测,自觉接受人大、政协对规划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建立和完善规划中期评估制度,当规划实施的外部条件发生重大变化,需要修订或废止时,由政府提出建议,报市人大常委会批准实施。

  全面实现“十三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和任务,是时代赋予我们的重任。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人大、政协监督支持下,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下,同心同德,开拓创新,努力拼搏,为顺利完成“十三五”规划各项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乌兰浩特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中共乌兰浩特市委员会

  乌兰浩特市人民政府

  目      录

  第一篇 发展基础与发展蓝图

  第一章“十二五”发展成就

  第一节 经济稳步增长 综合实力增强

  第二节  结构调整加快 产业结构改善

  第三节  完善基础设施 统筹城乡发展

  第四节 社会事业进步 民生持续改善

  第五节 强化节能减排 改善生态环境

  第二章  “十三五”发展形势

  第一节  优势与机遇

  第二节 挑战与问题

  第三章  “十三五”发展蓝图

  第一节  指导思想

  第二节  基本原则

  第三节  战略定位

  第四节  发展目标

  第二篇 发展战略任务

  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第一节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第二节 调整优化农牧业产业结构

  第三节  创新现代农牧业经营方式

  第四节   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

  第五节   着力打造特色乡镇

  第五章 全力推进新型工业化

  第一节   做大做强优势产业

  第二节  积极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第三节   提高园区建设管理水平

  第四节   降低企业成本增强市场活力

  第六章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第一节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第二节   提升拓展生活性服务业

  第三节  积极发展文化旅游业

  第七章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进程

  第一节   高起点高标准规划

  第二节   全面提升城市功能

  第三节  彰显城市生态与民族特色

  第四节  创新城市管理方式

  第八章 努力构建开放合作新格局

  第一节   深化区域合作

  第二节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第三节   积极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

  第九章 加快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第一节   提高城乡创业就业水平

  第二节  全面推进教育现代化

  第三节   繁荣发展文化体育事业

  第四节   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

  第五节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第十章 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  加快生态建设与保护力度

  第二节   加大环境污染治理力度

  第三篇 规划实施保障

  第十一章 坚持党的领导

  第十二章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

  第一节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

  第二节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第三节   推动社会领域改革

  第十三章 建立健全保障机制

  第一节  明确规划的法律地位

  第二节  加强依法治市

  第三节  完善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第四节   加强规划实施监督检查

扫一扫在手机上打开页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